行女哀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行女哀辭》 |
作品名稱: 《行女哀辭》 創作年代: 三國時期 文學體裁:詩 作者:曹植 |
《行女哀辭》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植作品。
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着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着《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詩詞正文
“ | <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難哉;
或華發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 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 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 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1] > |
” |
— <《行女哀辭》>,<詩詞名句網> |
譯文
序:我的小女兒行女出生於深秋時節,在第二年四月的初夏死去。短短三年之中,兩個心愛的女兒相繼夭亡。
上蒼賜予人類寶貴的生命,壽命的長短何以這麼難猜!
有人可以幸運地活到白首,有的人卻死在母親的腹胎。
痛失金瓠的悲傷還沒有結束,又眼看着行女被塵土湮埋。
可憐的孩子像木槿花一樣凋落;又像晨露,乾的這麼快。
我想到那凋零的小小的生命,再也無法重來,頓時間失了常態。
怨恨天高卻沒有長梯借我攀緣,我還能向誰訴出我心中的苦哀!
作者簡介
曹植[2](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陽武,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3]
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艷、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
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4]
視頻
參考資料
- ↑ 《行女哀辭》 古詩文網
- ↑ 曹植簡介, 古詩詞網,
- ↑ 曹植為何沒被曹丕除掉, 與七步詩並無關係, 而是有一人出手相救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8-27 15:07
- ↑ 「曹植」詩詞全集(140)首) 詩詞文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