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漢字文化

於 2021年6月2日 (三) 14:07 由 LBT0930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名称 = '''汉字文化''' | 图像 = File:汉字文化.jpg|缩略图||center|[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6…”)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漢字文化,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的文化體系。固有詞的表記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係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1]

漢字文化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漢字文化

性質 文化 [2]

屬性 漢字

國家 中國

漢字質變

漢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廢止漢字的官方使用,大韓民國仍保留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各國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漢字表記。

漢字文化解讀

內容簡介

一 .漢字文化蘊含在漢字的形體和本義之中。解釋漢字的形義來源,必然涉及該字的文化特點。

二. 本書分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許書解形釋義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後世學者糾正許君解形或釋義有誤,甚至解說形義均誤者。第三卷214字,形體或本義未詳,或形義來源均未詳者,我作了新的考證。其中約一半是拙著《漢字形義考源》中所釋之字,刪節後合在此卷之中。其餘百多個字的形義來源是1998和1999兩年考證所得,為節省篇幅,一般沒有或很少列舉各家之說。

三 .每卷的字頭依《說文解字》的順序排列。

四. 每個字頭標出的音讀。音讀後面的是《說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說明結構類型。漢字的結構類型迄無定論。

六 .所用古文字形體和例句書籍,《甲骨文合集》簡稱《合》,《小屯南地甲骨》簡稱《屯》,《懷特氏所藏甲骨集》簡稱《懷》,《英國所藏甲骨集》簡稱《英》,金文引自《金文編》《殷周金文集錄》,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說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體來自《漢語大字典》。

七 .為了便於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後面用圓括號標出帶注釋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辭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時省略的文字,按當今有關著作習慣,用……表示。

十 .引用已列主要引用參考書目中的文句,注釋時不再註明版本。

漢字與書法

西方現代心理學當中把字體當作人性格最鮮明的體現,記得福爾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對字體作過精闢的演繹推理。二十六個字母在不同的人筆下或張揚、或猶豫、或堅定、或遲疑。今天考察字體已經成為招聘職員的重要參考,一個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謀遠慮、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筆尖的墨跡里。

但字體作為一種藝術卻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羲獻父子、顏筋柳骨、顛張醉素,使書法作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躋身"琴棋書畫"四技的行列。今日,鍛煉書法已經是提高文化修養、修身養性的途徑,甚至書法已然是國人禮儀的基本要素。 漢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藝術。

每一個漢字方方正正、筋骨紮實、結構嚴謹,但又易於個性的駕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漢字作為象形符號的表意功能始終未變。然而更令人稱道的是,每一個漢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構圖,恰當的比例,使這個符號被賦予了太多的藝術內涵。

當"京"字被抽象成一個奔跑的運動員形象之時,它的靈動,它的剛毅與柔美的融合打動了六十億人。當中國字被作為文身在歐美流行之時,這些符號,我們在乎的已不僅僅是它的含義。漢字是最美的。 正因為有藝術的漢字才能有藝術的書法。春秋戰國時蒼頡的文字已經被各國變換成了互不相象的異體。

戰亂可以滋生一大批憂國憂民,奔走各國的縱橫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會、扶助國君的諸子,卻無法使文人們琢磨如何改進他的字體。即使老莊、鍾子期余伯牙這類耳根清淨者,也未必會放棄通行官方的大纂。

加之此時字都寫在竹簡或帛上,比起在紙上創作的遊刃有餘,是頗顯困難的,但大纂從字體繁間來講已經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進步。漢字從這時候起,已經與絕對意義上的象形文字說再見。這是由書寫器具上的革新決定的。我們必須承認字體和書法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每一次字體的出現,都是一定基礎的成果,是衍變得到的。

一個朝代的歷史條件通過對人的生活思維的影響來影響着字體的衍變速度。我們可以翻一翻《爾雅》或是《說文解字》來找找漢字衍變的足跡。 秦朝因大纂筆畫複雜,不適應統一後繁忙的公務需要,於是在統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筆畫的小纂。但這樣仍不方便,於是程邈在監獄裡創立了隸書來幫助他抄寫公文。秦始皇聞訊大悅,免其罪,封御史。

隸書得以廣泛流行。這樣歷史條件的成熟,即統一的國家催生了字體的革新。魏晉時期,士人減省隸書的波磔,狂用楷書。這種規範、鏗鏘有力的字體時至今日都被視作是字跡工整、書寫規範的典型並被作為範本,令廣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噓不已。但不管怎樣,楷書的筆鋒和筋骨,一股嚴正之風卻是足以擔當正統的名號的。

這時慶祝官體字的時代結束。很快東晉王羲之就以獨具個性的行書震撼了古今。這樣的行書,拋棄了楷書的規範,卻繼承了它的浩然正氣。屏棄了草書的放肆,卻遺留了它的癲狂。行書筆畫連貫流暢,不拘泥於點滴,足是寫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體現。

既打破了楷書的禮儀規範,又不肯像草書那樣隨意,卻是大家風度。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用他們的灑脫寫下了一幅幅氣勢恢弘的書卷。 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較之行書出現更早,因為早有狂人不喜歡楷書或隸書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

章草始於漢初,是隸書的草體,今草之後的狂草,由唐人張旭所創,其狂野放縱似游龍一般的連書將書者狂放不羈的個性顯露無遺。但草書雖然無定法,但它的落筆、起承和結構都恰倒好處,極具美感,決不像某些人以為字跡潦草的就是草書,這是對藝術的褻瀆。

漢代以後各大書體相繼出現,既是越來越擴大的國家的公務需要,同時也是文景"黃老無為"影響下的產物,還是晉代隱士之風的傑作。總之只有這樣一個中國才能產生這樣的書法。它屬於"士"這個中國特色的階層,屬於漢字,更屬於中國文化。

練楷書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養耐性,練行書可以使人揮灑自如,練草書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之後狂書一篇,彰顯豪邁之大氣。因此書法本身就是修身養性的良藥。也難怪中國文人和帝王對它如此的偏愛。唐太宗為了得到《蘭亭集序》不擇手段,終使之埋入墳底,不見天日。這時候,書法,甚至超越了藝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