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譚其驤

於 2019年1月31日 (四) 21:50 由 XFYBK0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完善词条)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變遷均有精闢見解,建樹頗多。主要著作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

譚其驤

來源網頁地址
出生 1911年2月25日
逝世 1992年8月28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
知名作品 《長水集》《長水集續編》

目錄

生平

1911年2月25日,譚其驤出生於浙江嘉興書香門第,以後進家塾、小學、秀州中學。

1926年(15歲),高中未畢業,離校後在上海考入上海大學。

1927年,因四一二事變,上海大學被封,轉入暨南大學歷史系,得到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潘光旦的賞識。

1930年(19歲),大學畢業後,考入燕京大學讀研究生。師從顧頡剛,兩年後獲碩士學位。此後先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1940年春,抗戰期間,到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任教。

1946年,抗戰結束,隨浙大回到杭州。

1950年,浙江大學被迫停辦歷史系,他轉到上海復旦大學。

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1955年,經吳晗推薦,主持《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

1957年至1982年間,任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任,其間創立了歷史地理研究室。

1978年2月,譚其驤突發腦血栓,半身不遂。

1980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2年至1986年,歷史地理研究室成為歷史地理研究所,譚其驤出任所長。

1982年至逝世,他又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的編繪。該圖集於2014年出版,獲得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1年,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為最近25年間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500位人物之一。

1992年8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1]

主要成就

譚其驤是中國歷史地理學主要奠基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譚其驤是中國地圖開疆第一人,在其著作《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提出了版圖中國論的概念,以清朝鼎盛時的疆域作為中國的範圍。該觀點成為大陸歷史觀的標準之一。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從1950年代初開始編撰,直到1980年代初才開始正式出版,是當代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研究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