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漢語漢字) |
午,漢語一級字,讀作wǔ,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義是舂杵,引申指牴觸(即《說文解字》所謂的「啎也」),借作「五」而指縱橫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還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馬」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午
拼 音;wǔ
注音;ㄨˇ
結構;單一結構(獨體字)
部 首;ノ字碼1U:5348;GBK:CEE7;
鄭碼:MAED字碼2倉頡碼:OJ;
四角碼:80400
五 筆;TFJ總筆畫4畫
筆 順;ノ一一丨
字級;一級字(0119)平水韻上聲七麌
午,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午」字(圖1、圖2)像舂米的木杵,是「杵」的初文。金文中的「午」字(圖3、圖4)在其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有所訛變,小篆中的「午」字(圖5)則整齊化,經過隸書字形(圖6)後楷書寫作「午」。在字義上,「午」字的本義是「舂杵」,引申指「牴觸,違逆」,借作「五」指「縱橫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與天干搭配來紀年、月、日、時」,還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馬』」等。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第十四下】【午部】 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從午。疑古切。 [9] 說文解字注 【卷十四】【午部】 午,啎也。 註:啎者,屰也。 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 註:啎屰,各本作「午逆」,今正。《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律曆志》曰:「咢布於午。」《天文訓曰》:「午,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廣雅·釋言》:「午,仵也。」按:仵,即「啎」字。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橫直交互謂之午,義之引申也。《儀禮》:「度而午。」注云:「一縱一橫曰午。」 象形。 註:各本無此二字,今補。 此與矢同意。 註:矢之首與午相似,皆象貫之而出也。 疑古切。 註:五部。 凡午之屬皆從午。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疑古切,音五。《說文》:牾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也。徐曰:五月陽極陰生。仵者,正沖之也。 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淮南子·時則訓》:斗五月指午。 又《廣韻》:交也。《韻會》:一縱一橫曰旁午,猶言交橫也。《儀禮·特牲饋食》: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註:縱橫割也。《禮·內則》:男角女羈。註:午達曰羈。疏:度尺而午,令女剪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通達也。《前漢·霍光傳》:使者旁午。註:旁午,分布也。 又舛午,違背也。見《前漢·劉向傳》。 又《前漢·劉向傳》:水旱飢蝝,蠭午並起。註:猶雜沓也。 又段成式詩:良人為漬木瓜水,遮卻紅腮交午痕。 又《韻會》:馬屬午。晉姓司馬,因改司馬官為典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