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业设计史
图书信息
书名:世界工业设计史
版次:1
页数:146
装帧:平装
开本:1开
所属分类:图书>科技>一般工业技术
内容简介
《世界工业设计史》具有一定的新意:(一)全书构架不落俗套,具相当的科学性、合理性符合者思维、阅读的习惯和规律,基本做到了一目了解;(一)内容较全面,观点鲜明,基本反映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三)文风平实,表达清晰,行文精练,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字生动而流畅,做到了以史为主,史论结合;(四)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启导性。在某些问题上,有作者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并注意到教材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的可能性,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讨。
《世界工业设计史》视角独特、资料翔实、观点鲜明,且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可谓在此领域中的一棵新苗,相信会进一步充实我国大中专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园地中的内容。
作者简介
陈鸿俊1965年生于湖南宁乡,198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多篇论文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中国美术教育》、《设计新潮》、《湖南包装》等国家级、省级专业美术刊物上发表。现任湖南省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副教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工业设计概述
一、工业设计的定义
二、工业设计的范畴
三、工业设计的特征和宗旨
四、工业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工业革命和现代设计的诞生
一、工业革命是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
二、工业设计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工业设计的启蒙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业设计)
第一节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一、威廉?莫里斯
二、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在法国
二、新艺术运动在比利时
三、新艺术运动在英国
四、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
五、新艺术运动在西班牙
第三节德国工业设计的振兴
一、德国工业设计的初创时期
二、青年风格和德意志制造同盟
三、最早的工业设计师——彼得?贝伦斯
第四节美国工业设计的初起
一、芝加哥学派
二、美国的生产制造体系
第五节自成体系的北欧现代设计
黑白图
第三章工业设计的成型时期
(20世纪20—30年代的工业设计)
第一节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新建筑运动
二、荷兰风格派运动
三、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四、现代主义的实质和内容
第二节包豪斯
一、包豪斯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佩斯
二、包豪斯(Bauhaus1919—1933)
第三节美国工业设计师的出现和流线型运动
一、美国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二、流线型运动
第四节德国30年代的工业设计
第五节意大利和英国的设计
一、意大利的设计
二、英国的设计
第六节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
一、瑞典的设计
二、丹麦的设计
三、芬兰的设计
黑白图
第四章工业设计的成熟时期
(20世纪40—50年代的工业设计)
第一节美国战后工业设计的飞速发展
一、汽车设计与“计划废止制”
二、家具、室内设计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三、波音707飞机设计与人机工学的运用
四、反“计划废止制”与现代主义设计探索
第二节战后意大利设计的恢复和重建
第三节战后英国设计的发展
第四节乌尔姆学院和德国设计风格的形成
第五节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发展
第六节姗姗来迟的日本工业设计
黑白图
第五章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设计)
第一节领先世界的意大利工业设计
第二节后来居上的日本工业设计
第三节反思和发展中的美国工业设计
第四节波普设计风格与英国的工业设计
第五节其他欧洲国家工业设计的发展
一、德国的工业设计
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工业设计
三、荷兰的工业设计
四、法国的工业设计
黑白图
第六章工业设计的多元化时期
(20世纪80—90年代的工业设计)
第一节孟菲斯设计运动与意大利的工业设计
第二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设计
第三节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风格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二、现代主义以后的主要设计风格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工业设计
一、绿色设计
二、生态设计
三、循环设计
四、组合设计
黑白图
彩图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鸿俊君的《世界工业设计史》完稿付梓了。作为他的师长和朋友,欣慰之余,一种钦佩之情亦油然而生。我想,这是他长期以来在艺术理论上锲而不舍、辛勤劳作而获得的成果,司喜可贺!
我与鸿俊君的邂逅始于1997年,当时他作为湖南工艺美术职工大学的青年教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进修。在教学的过程和平时的切磋、交流中,他才思敏捷且刻苦用功,十分珍惜在工艺美术最高学府的深造机会,的确像海绵一样,充分而广泛地汲取艺术营养,学院的全部史论课和所有的学术讲座,他没有一个放过的。这种劲头似乎在当时本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也是少有的。更为感人的是,鸿俊君深感离家妻和出生不久的孩子而不能照顾她们的苦衷,只有将情爱倾注于专业学习和理论研究之中。他平时省吃俭用,几乎没有给自己添置过什么生活用品,但结业时却购买了几大箱专业书籍和相关资料带回老家。近些年,时闻他进步的喜讯,知道他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介入了教学的管理工作,想必这一切对他学术的发展大有裨益,也成了他编写这本教材的动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