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何兹全著名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11年9月,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2011年2月1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100岁。 [1]

何兹全
出生 1911年9月
山东省菏泽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家,历史学家
知名于 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何兹全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省菏泽市

出生日期 1911年9月

逝世日期 2011年2月15日

职业 教育家,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

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史略》、《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等

子女 何芳川

人物简介

何兹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兹全,山东菏泽人。著名历史学家。

高中在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学习。1935年在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曾师从傅斯年、陈寅恪。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

其子何芳川(1939年-2006年)曾于1996至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学术研究

何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

此外,他的《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80年代,他又发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和《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两文,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创见,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他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一书,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及古代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全书分四部分,对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和亚细亚型东方社会说提出不同意见,并就"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与异"发表独到见解。 何兹全先生曾参与拍摄《何兹全访谈录》等讲座。 作为访问学者,他于1987-1988年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学。

任职情况

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学术著述

一、著作

《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

《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三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三论一谈:何兹全、郭良玉伉俪白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鹭江出版社,2003年7月

《中国文化六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何兹全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大时代的小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

二、论文

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晋南朝的兵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08期)

从城乡关系看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02期)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04期)

官渡之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1期)

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变化(《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4期)

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11期)

读《宋书·恩幸传序》书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论述历史上民族关系时不可忽略的一面(《历史教学》1983年06期)

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01期)

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众人和庶民(《史学月刊》1985年01期)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1期)

战国时期"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研究中国历史要重视方法,要突破、创新(《文史哲》1987年01期)

周秦史二、三事(《史学史研究》1989年01期)

先秦史笔谈(二)--西周春秋的国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国家图书馆学刊》1992年02期)

边疆·史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

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5年02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民生主义的真谛(《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中国的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社会形态演变--从三权鼎立走向专制(《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4期)

由野蛮到文明,由厮杀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三个关键性时代(《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02期)

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九十自我学术评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北京日报》2001年8月20日)

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1期)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读《史记》札记(《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北京日报》2006年12月18日)

中国文化生命力之我见(《北京日报》2007年5月21日)

三、书评

郑天挺师的为人和学问--读《及时学人谈丛》(《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

读周一良教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四、序跋

《历代名师》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三国史》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中国古今人物异称大辞典》序(《运城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史学史研究》2001年02期)

《宋代寺院经济研究》序(《学术界》2003年06期)

寓作于注的大作--陈连庆《〈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1期) 五、随笔

三十年代的回忆(《史学史研究》1992年03期)

闲话读书(《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2期)

我的大学生生活(《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治学杂谈(《前线》1999年07期)

香谷老师的教诲(《前线》2000年02期)

谈谈"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报》2003年11月24日)

六、访谈

"辩证法是我观察历史的主要方法"--访何兹全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1期)

怀念师生深情 忧心国家大事--由一天日记引出的(《学术界》2002年02期 )

[1]

文集

《何兹全文集》六卷本,2006年7月1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卷:中国社会史论、第二卷:中国史综论、第三卷:《中国古代社会》、第四卷:《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中国文化六讲》、第五卷:《秦汉史略》《三国史》、第六卷:《爱国一书生》杂著等。

自述节选

祖籍

我是山东菏泽县人。菏泽县改为菏泽市。何家是菏泽县的大户人家。

家谱上说:何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 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好像最初先迁到河南考城,后来又迁到菏泽来鲁西一带的居民,很多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传说,迁人时候,明朝透露口风说,山西人要迁到山东去,只有洪洞县人不迁。于是大批百姓逃到洪洞去。官府又说,洪洞大也要迁只有老鸹窝(村名)的人不迁。于是大家又逃往老鸹窝。最后,就只迁了老鸹窝的人。山东西部很多人家说起老家,都说是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人。

1970年左右,我下放临汾劳动两年,火车从老鸹窝大槐树旁经过,老鸹窝的大槐树老树已死,新树还在。我总要延颈向车窗外观望,好像看到大槐树,就像看到自己的老家一样。

根源

明神宗万历年问,何家出了一位何尔健:官拜浙江湖广道监察御史、辽东巡按、大理寺丞。为人耿直敢言。神宗为了搜刮民财,填补他匮乏的财政收入,派太监到处采矿税,到辽东去的是太监高淮。何尔健适于此时巡按辽东,为了请求皇帝豁免矿税而申述辽东军民生活上的困苦,揭发高淮的胡作非为。他前后上了13个奏章,为辽东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军民请命。这些奏章在家族中保存下来,题名为"御珰疏稿"。何尔健不畏强梁,拼死为民请命的赤心肝胆,在当时就受到人民的敬爱,朝鲜到中国的使臣在辽东听到他的事迹,称他为"铁面御史",朝鲜历史上都有记载。这部"御珰疏奏"是研究明朝末年辽东人民生活、官逼民反和女真人所由兴起的很有价值的史料。我和内人郭良玉女士曾加以整理和点校,1982年由河南中州出版社出版。

何尔健的儿子何应瑞做过南台(在南京)工部尚书,明朝亡后,绝食而死,以效忠明朝。

以后何家虽然没有出过大官、学者,但几百年来,一直是菏泽的大家族、书香人家、官宦门第。何家有祠堂,供奉祖先。在我的记忆里,祠堂大门朝南,大门对面是影壁墙。进大门,有个二门。大门、二门之间,有二三十米距离。西面是跨院,东面是一南北长条空地。大门三大间,两边各有两间配房。平时大门不开,西跨院的南头,有一对外的小门,到祠堂去都开这个小门。进二门,对面是大厅。这是祠堂的主房,有五大间,两旁厢房各三间或四间。族有族田,有族长,还有管族中公共财产和事务的人。各代都有排行的字。我只记得我这一代的上下是:恒、思、芳、淑、茂。我原有个名字叫何思九,字子全,后来嫌这名字不好听,废了,以字行,又改"子"为"兹",成为名字。

在家族中,我的辈数很高。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些族中老人们已经叫我爷爷、老爷爷(曾祖)了。家乡来人说,我已是族长。只是我这族长,已没有族长的威风。解放后或者可以说北伐以后,族权和皇权、神权一起被打倒了。

去世消息

讣告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等学会顾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中华书局学术顾问,山东理工大学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何兹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5日 20时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岁。

何兹全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充满深厚感情。他以"爱国一书生"的高尚情怀,将学术抉择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关注思考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长达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何兹全先生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治学严谨求实,既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又吸收西方史学方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学术前沿,以科学的精神考察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探寻历史规律,造诣精深、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何兹全先生爱生乐教,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方便社会各界朋友对何兹全先生的哀悼,特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设立悼念灵堂,并定于2月21日(星期一)上午10 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何兹全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特此讣告。

何兹全教授治丧委员会

2011年2月16日[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