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主義
寫實主義又譯現實主義 ,一般被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Liberal Arts)範疇里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別是繪畫、文學和哲學裡)。它還可以被用於國際關係。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在視覺藝術和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紀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目錄
起源
西方19世紀的美術思潮 。寫實主義起源於法國 ,中心也在法國,後波及歐洲各國 。1848 年革命後,首次使用「 寫實主義」一詞。代表人物為畫家G·庫爾貝,最早的理論家為尚弗勒里。其第一份宣言發表於1855年。反對僵化的新古典主義,反對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義,堅持表現當代生活,往往以社會低層人物為作品的主人公並滿懷同情地描繪他們的處境,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性。 這種美術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有其歷史原因.在法國,由於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繼1830年革命以後,又掀起了規模更大、波及全歐的1848年革命.這場革命遭到殘酷的鎮壓,"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被踐踏,使人們不再抱任何浪漫主義的幻想,而迫切要求對現實作客觀的認識。具有批判性質的寫實主義,便是這種思想意識在藝術上的反映。
釋義
寫實主義 寫實主義有兩個含義: ①指藝術的創作方法。 ②指藝術的寫實手法。法國19世紀寫實主義美術兩者兼而有之。庫爾貝等人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是寫實的,在內容上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1]
文學 現實主義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其實際運用時間相當早遠,但直到19世紀50年代才由法國畫家庫爾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為一個名稱提出來,恩格斯為「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的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瑪·哈克奈斯信) 繪畫 興起於19世紀的歐洲,又稱為現實主義畫派,或現實畫派。
這是一個在藝術創作尤其是繪畫、雕塑和文學、戲劇中常用的概念,更狹義的講,屬於造型藝術尤其是[[繪畫和雕塑的範疇。 無論是面對真實存在的物體,還是想象出來的對象,繪畫者總是在描述一個真實存在的物質而不是抽象的符號。這樣的創作往往被統稱為寫實。遵循這樣的創作原則和方法,就叫現實主義,讓同個題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現。 最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
當時來中國的蘇聯專家貶低中國畫的水墨山水,認為是抽象的,但參觀一次黃山後,才承認水墨山水是現實主義的,這是蘇聯人對繪畫的最高評價。 戲劇 寫實主義是現代戲劇的主流。 在20世紀激烈的社會變遷中,能以對當代生活的掌握來吸引一批新的觀眾。一般認為他是18、19世紀西方工業社會的歷史產物。狹義的現實主義是19世紀中葉以後,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興藝文思潮。
代表作
《拾穗者》與寫實主義的藝術 30~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是風景畫中的寫實主義的代表.跟巴比松畫派有密切關係的米勒,J.-F.,是寫實主義美術的重要人物,他滿懷同情地在創作中描繪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庫爾貝是眾所公認的寫實主義美術運動的領袖。繼尚弗勒里於1853年寫作《寫實主義》一書後,他不僅在1855年發表的著名的寫實主義宣言中,提出藝術應真實地表現當代生活,而且以後還宣稱:「寫實主義就其本質來說是民主的藝術。」杜米埃,H.也對發展寫實主義美術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過1830、1848、1871年的歷次法國革命運動,留下了大量反映革命鬥爭的繪畫作品和雕塑。 評價 在藝術史中談論的「寫實主義」往往是一個邊界模糊的概念,它有的時候可以指代西方文藝復興之後追求客觀再現對象的整個藝術體系,有時則僅指這一體系當中尤其強調逼真的某些風格傾向。
從這些不同的用法出發,寫實主義也一度成為一種普遍的參照物,被一些學者用以衡量從古典希臘到中世紀,從西方到東方不同藝術體系的成就和得失。寫實主義不僅僅意味着一種風格,同時也代表着一種態度、一種方法,在「反映現實」這一層意義上,很多不屬於狹義的寫實主義風格的藝術現象,也會被放在同一個主題下被思考和評價。 與其他定義藝術風格的詞彙相比較,寫實主義這個詞彙要更為複雜而容易引起歧義,這也構成了一個困境,一切與寫實主義或多或少有關的話題開始討論時所不能迴避的死結。琳達·諾克林在其專著《寫實主義》的開頭所做的分析。
她指出「以樣式主義(Mannerism)、巴羅克(Baroque)或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這些詞彙而言,儘管真要理解也並不比寫實主義容易,但它們在用法上畢竟比較單純:這些詞彙一般用來界定藝術流派和相關運動,使用範圍大致不會超出視覺藝術這個範疇。但寫實主義這個詞則不是這樣,它不僅僅與視覺藝術領域關聯,更與諸多哲學和社會文化的問題有相當密切的聯繫……」
早在1855年庫爾貝發起個人展覽並且直接亮出「寫實主義」的旗幟之時,這位藝術家最重要的一個朋友和支持者尚弗勒里(Champfleury)就已經在他的一封公開信中指出了「寫實主義」,「作為一個概念在使用上過於寬泛」,在他看來,即使在當時,謾言寫實主義也已經成了「一個玩笑」,因為這個寫實主義「在藝術中所有時候都存在」。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對寫實主義這一範疇做一個相對完善的概念化總結。寫實主義,是特指作為一項在造型藝術上的歷史性運動,它以法國為運動的核心,風行於1840-1880年間的整個歐洲,其後續和影響的效果則一直活躍至今日。
這種寫實主義的目標,至少它最初的目標,是要在對當代生活作最嚴謹的觀察的基礎上,試圖給予現實世界以一個真實、客觀的形象。對比當時矯飾的官方沙龍藝術和講求幻想和文學性的浪漫主義者而言,這是一種看來「不偏不倚」、「直截了當」的現實再現。
當然,即使是在這個「狹義」上的「寫實主義」,也仍然是一個涵蓋十分豐富的概念,並且人們並不能排斥這個「狹義寫實主義」同更寬泛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實際存在的種種關聯和呼應。立足於寫實主義的「藝術」範疇,並不是企圖將「藝術」孤立於整個「歷史」,而是將通過藝術的層面反射出更為生動的歷史。
影響
19世紀中期法國寫實主義美術家們發展了美術作品的寫實技法,特別在風景畫中對表現光線和空間感,作了富有成果的探索。一方面,他們使歷來被上層社會不屑一顧的勞動者,在藝術創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們的實踐和理論中,也有某些偏激之處。
例如,庫爾貝在反對學院派繪畫的僵化了的表現程式和弄虛作假的陳腐內容時,提出繪畫只應該去畫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從而把歷史畫之類繪畫體裁事實上也給否定了。但從整體來看,19世紀中期法國的寫實主義美術運動是法國文藝史上光輝的篇章。它對19世紀歐洲各國的文藝運動影響深遠,開闊了民主藝術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