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峨
人物專題
基本信息
姓名 劉峨
|
字號 字先資,號宜軒
|
民族 漢族
|
官職 隸總督、兵部尚書
|
諡號 恪簡
|
出生地 山東單縣城南35里劉老家
|
出生時間 1723年
|
去世時間 1795年
|
所處時代 清朝
|
主要作品 篤慶堂集
|
人物生平
劉峨(1723-1795) 字先資,號宜軒,山東單縣城南35里劉老家人,清朝大臣。
劉峨歷任直隸曲陽縣知縣、宛平知縣、永平知府、通永道道台、湖北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廣西巡撫,官至直隸總督、兵部尚書。他死後,皇帝親作祭文,派遣官員致祭。[2]
劉峨天性剛直聰穎,系縣學秀才,少年時就懷治國安邦之志。他的同宗菏澤人劉藻,在陝西做布政使時,聽到他的好名聲,就把他招到幕府參贊軍機。
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被銓選授做直隸曲陽縣知縣。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調任宛平知縣;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升順天府,南路同知,次年調東路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任永平知府;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提為通永道道台;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任涌北按察使,次年升安徽布政使,不久調往山西;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升廣西巡撫,又特受直隸總督;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賜予紫金城騎馬,又遷兵部左侍郎,接着晉升兵部尚書,充任庚戍科武會試的大總裁。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因病還鄉,賞加「太子少保」銜。
劉峨為官,興利除弊,事必親躬。代理曲陽知縣時,為百姓廢除了舊時設置的里甲、潤稅和米折銀等累民之弊端;平滅了盜賊、戒飭游惰;清理了冤獄。不過一年,縣裡大為平靜。一日,老百姓報告說,地里生了蝗蝻,他立即騎馬到田野察看,見蝗 蝻最嚴重處足有一尺多厚,便引咎自責。次日集合役夫親自督率捕打,滅了蝗蝻,百姓歡聲雷動。
在宛平時,縣裡有家尚氏黑店,殺害旅客,劫人財物。他親自查處,予以嚴懲。西山煤礦藏匿着許多亡命歹徒,他親往偵察緝捕。順天府屬地白塔處聚盜很多,他親率兵剿滅。永平之地多靠海,旗民、漢民田地交錯,地界不清,為此打官司的從沒停止過。經劉峨審理規定:旗民的田產按照舊時地畝冊;漢民的田產根據舊時糧差;不到原數的用閒田補足;多於原數的另招農民耕墾。幾百件積案立時了結,旗、漢百姓 十分滿意。灤河流經灤州和樂亭縣邊界,河道滾運遷徙無常,兩縣因地畝糾紛訴訟積 案很多。劉峨規定:田界要以康熙年間舊河的樁記為準,不能以新河隔岸為理由。於 是訴訟立即停止了。北運河的漕運每年要雇剝子船,百姓因而受到許多盤剝。繼而改成了合派,弊端更多。劉峨奏請更定了章程,減輕了百姓負擔。任邱縣黃河故道淤成 良田,偷耕種的人很多,因而為爭地打官司的天天都有。劉峨就親去經營丈量,並奏 請安上糧差。又恐怕因河水漲落不定而引起這邊漲出,那邊塌陷,給百姓造成麻煩和 負擔,就又奏請,定出章則,每年由公家查勘一次,隨時增減稅畝。百姓擁護,上境安寧。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劉峨因母喪回家。服滿,補為天津道道台。旋即又調通永道。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奉特旨起復為清河道。他請求守孝三年,皇帝不允。當時滹沱河河道淤塞,清河縣油坊口、成安縣沙莊壩各口岸都發生險情,劉峨奉命代理直隸按察使親往查處,疏浚河道,排除險情。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奉旨進京供職,遷兵部左侍郎,升兵部尚書。1792年 (清乾隆五十七年),隨乾隆皇帝到熱河游幸,賞戴花翎,穿黃馬褂。70歲壽辰時特賞 御書「樞庭介景」匾額。
死後,皇帝親作祭文,派遣官員致祭,賜諡「恪簡」,入直隸名宦祠。有《篤慶堂集》等。[3]
史料記載
- 《清史稿 劉峨傳》
參考資料
- ↑ 齊魯文化—古代名人—劉峨 .中華五千年.2014-09-08
- ↑ 關於我的祖先劉峨 .51網.2014-09-08
- ↑ 《河底村志》編纂委員會.《河底村志》.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