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澤
吳祖澤 | |
---|---|
出生 | 1935年10月 浙江鎮海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 |
母校 | 山東大學 |
職業 | 實驗血液學家 |
吳祖澤[1]
- 實驗血液學家 男,1935年10月生,浙江鎮海人。195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目錄
人物經歷
- 1953年秋,他赴青島,求學於山東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
- 1956年秋,他曾被選拔擬赴前蘇聯深造,後因兩國關係凍結而中斷。
- 1957年畢業,加入了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行列,從事核武器醫學防護的國防科技研究,曾先後幾次身臨核爆炸試驗現場,為飛行員進行輻射檢測,研製核爆炸簡易防護裝備,開展放射生物學和抗放藥物機理等研究。
- 1962~1979年,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1973~1975年,英國帕脫森腫瘤研究所訪問學者,進修細胞動力學。在英國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利用業餘時間撰寫了一部長達30萬字的《造血細胞動力學概論》。這部中國第一部介紹實驗血液學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的專著出版。
- 回國後,他自己親手改裝的實驗儀器里取得了第一批造血幹細胞研究結果。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療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從胎兒肝臟中首次發現並提取到一類能特異刺激肝細胞生長的因子,1995年獲美國專利。
- 1979~1983年,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1983年~,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 1987年~,軍隊實驗血液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 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 1992~1993年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
- 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3~199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 1994~1997年,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1994年晉升少將軍銜(後改文職);
- 1999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 2000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授予「科學技術一代名師」稱號;
- 200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第二屆專家顧問組成員;
- 2009~ 天津254醫院生物診療中心負責人;
- 2015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在該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舉行了「吳祖澤星」命名儀式。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07809號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以中國造血幹細胞研究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吳祖澤的名字命名為「吳祖澤星」。
研究方向及學術成果
- 闡明了急性與低劑量率g線連續照射下造血幹細胞的輻射損傷程度與累積照射劑量之間存在的雙相特徵的機理。對這些動物的觀察結果在以後發生的幾起放射性事故病例的病程中得到了證實。應用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作為遺傳學標誌,揭示了造血幹細胞群的不均一性。對人胚胎髮育中肝臟造血幹細胞性能和動力學作了系統的基礎研究,為臨床進行胎肝造血幹細胞移植提供了理論依據。證實了在胎兒肝臟中存在造血刺激因子、肝細胞生長因子以及低分子抑瘤物等三類因子。首次獲得了分子量為1.3萬道爾頓的人肝來源的肝細胞生長因子。近年來,開展了腺病毒載體介導的P53、B7-1、GM-CSF等多基因腫瘤實驗治療,顯示了良好的前景。
主要獎勵及榮譽
-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
-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和軍隊科技進步獎11項,申請專利12項,曾培養了2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1988年被選為國際輻射研究協會首任中國理事,先後榮立三等功和二等功,1990年7月第一批獲得高級知識分子政府特殊津貼。同年,被國家人事部評為全中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