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
威士忌[1]是一種以發酵穀物製成的蒸餾酒精飲料。不同種類的穀物能夠製成不同種類的威士忌,像是:大麥、玉米、黑麥、小麥,通常於木桶中陳放,這些木桶的材質大多為白橡木。
威士忌是個在世界各地皆受到嚴謹規範的烈酒並有著不同的等級和種類,但皆有著穀物發酵、蒸餾、以及於木桶中陳釀等典型的統一特徵。
目录
定義
雖然在傳統觀念上,許多人都認為威士忌是以大麥為原料製造,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這樣的情況有點類似白蘭地,雖然許多人都認為只有以葡萄為原料所製造出來的蒸餾酒才叫白蘭地,但事實上,白蘭地這名詞泛指所有以水果為原料所製造出來的蒸餾酒。
這名詞本身的定義並不是非常嚴謹,除了只能使用穀物作為原料這個較為明確的規則外,有時剛蒸餾完畢還處於新酒狀態的威士忌,本身特性其實與其他的中性烈酒(如伏特加、白色蘭姆酒)差異並不大。
除了美国的摩闪威士忌外, 幾乎所有種類的威士忌都需要在橡木桶中陳年一定時間之後才能裝瓶出售,因此可以把陳年這道手續列為製造威士忌酒的必要過程。
除此之外,要能在蒸餾的過程之中保留下穀物的原味,以便能和純穀物製造且經過過濾處理的伏特加酒或西洋穀物酒(例如Everclear)區別,是威士忌另一個較為明確的定義性要求。
除了上面兩個重點以外,威士忌這個酒種並沒有很明確的分類邊界可以明確定義。相比之下,一些比較細目的威士忌分類反而擁有非常嚴謹的定義甚至分類法規。這樣的定义特性类似于中国對白酒的定义方式,同樣都是同屬一類但主要成份可能差异很大的酒類。
詞語來源
在中文,威士忌是由英語單詞「Whisky/Whiskey」音譯而來。
而Whisky一詞則是由古典蓋爾語單詞「uisce/uisge」英語化而來,原意為「水」。
蒸餾酒在拉丁文中叫做「aqua vitae」(生命之水),翻譯成愛爾蘭語便成為「uisce beatha」,以及蓋爾語「uisge beatha」(拼音:[ˈɯʃkʲə ˈbɛhə] )。
早期威士忌的英語單詞有:uskebeaghe (1581)、usquebaugh (1610)、usquebath (1621)、usquebae (1715)。
名稱和拼法
常見的英文名大多為Whisky及Whiskey。
至於為什麼有不同的拼法有兩種主張:一是主張這樣的拼字不同單純只是地區不同所造成的差異,顯示了拼法的不同是為了不同的目標群眾又或是個人的拼字喜好所致。
二則主張不同的拼法須配合不同威士忌的種類、風格、或產地。但一致的認知是,當在撰文時需拼寫其酒標上的正確名稱時,不應更改酒標上原有的拼法。
「Whiskey」這個拼法在美國及愛爾蘭非常普遍,而「Whisky」則用於其他所有產威士忌的國家。
不過在美國並沒有使用特定拼法,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中期,美國作家在撰文上皆有使用這兩種拼法,直至「報紙風格指南」問世。
自1960年代,美國作家開始使用Whiskey作為在美國生產之陳年穀物烈酒的拼法,而Whisky則用在美國以外生產的陳年穀物烈酒。
不過有些美國的著名品牌像是George Dickel、Maker's Mark、Old Forester依然在他們的酒標上使用Whisky;美國的烈酒法規「蒸餾酒定義標準」也使用Whisky的拼法。
於蘇格蘭生產的威士忌在中文裡即稱「蘇格蘭威士忌」,在英語系國家則稱之為「Scotch whisky」,或簡稱「Scotch」(特別是在北美地區)。
歷史
蒸餾的技巧可能來自公元前兩世紀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人,當時他們蒸餾香水及芬芳,不過對於考古證據的詮釋依然存有不確定性及討論空間。
而最早能夠確定的蒸餾技術則是於公元一世紀在埃及亞歷山卓由希臘人所使用,但是那並非用於蒸餾酒精。中世紀的阿拉伯人採用了希臘人的蒸餾技巧,阿拉伯文的文字記錄開始在九世紀出現,不過這些依然不是用來蒸餾酒精。蒸餾技術由阿拉伯人傳遞給了拉丁人,而最早的記錄出現在12世紀早期。
最早的酒精蒸餾記錄來自於13世紀的義大利,當時蒸餾酒精的來源為葡萄酒。早期蒸餾技術的敘述來自Ramon Llull,它廣泛的被中世紀的修道院所使用,大多用於製藥,以治療像是腸脹氣或天花等。
蒸餾的工藝在15世紀前傳播到了蘇格蘭及愛爾蘭,和歐洲其他地區常見的蒸餾「生命之水」一樣,主要用途為製藥目的,藥用蒸餾技術最終由當時的專業醫療人員傳遞給世人。
最早可知提到威士忌的著作是於17世紀一部叫「Annals of Clonmacnoise」的愛爾蘭編年史,當中提到首領在聖誕節時因"喝了太多的生命之水"而身亡。在蘇格蘭,最早威士忌製造的證據來自於1494年皇家金庫卷軸中的一筆條目,上頭寫著「以國王的命令,將麥芽送至修道士John Cor手上以製造生命之水,足以生產大概500瓶」。
具記錄顯示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相當喜愛蘇格蘭威士忌,在1506年於丹地鎮從手術醫師公會收購了大量的威士忌,當時公會具有獨佔生產的地位。
在1536至1541年期間,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解散了修道院,將修道士送進了大眾之中。當這些修道士必須尋找方法自己賺錢時,威士忌的製造不再只局限於修道院,而轉移至這些修道士的農場與家中。
這時的蒸餾技術依然還在起始階段,當時的威士忌本身並無法陳年,因此與現代的威士忌相比,嚐起來濃烈又粗糙。
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士忌還是非常強勁也不會被稀釋。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威士忌漸漸成為了較柔順的飲品。
因自1608年就持有愛爾蘭威士忌的釀造許可證,位在北愛爾蘭的老波希米爾蒸餾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牌酒廠。
在1707年聯合法令融合了英格蘭與蘇格蘭,在那之後稅率急劇的上揚。
1725年麥芽稅開徵後,多數的蘇格蘭酒廠要不是倒閉就是被迫地下經營,大眾把蘇格蘭威士忌藏進祭壇、棺材、或任何能夠存放威士忌的空間以躲避政府稅務徵收人員。蘇格蘭的釀酒人用自製的蒸餾器,並在黑夜中蒸餾烈酒,如此煙霧在夜色中才不會被發現,而「月光」(Moonshine)因此而得名,用來泛指私釀酒。在這時間,估計有超過一半產量的蘇格蘭威士忌是非法的。
威士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被用來當作貨幣,喬治華盛頓在維農山莊擁有一座大型蒸餾廠。因美洲殖民地的腹地和不健全的交通網絡,農夫們覺得將玉米製造成威士忌利潤較高也較容易運送至市場。
也是相當受渴求的貨物,所以當1791年對於威士忌額外的消費稅開始徵收後,爆發了「威士忌暴亂」。
飲用蘇格蘭威士忌的習慣在19世紀傳到了印度。
第一座蒸餾廠在1820年建於印度卡紹利,酒廠的營運很快地轉移到了附近的索蘭,靠近英國的夏季首都西姆拉,那裡有著充沛的泉水供給。
1823年英國通過了消費稅法,以法治規範了烈酒蒸餾,這也才實際的終結了蘇格蘭私酒的大規模製造。
1831年Aeneas Coffey註冊了「考菲蒸餾器」(連續式蒸餾),讓蒸餾威士忌的成本更低也更有效率。
1850年Andrew Usher開始生產一種調和威士忌,混合了傳統的塔式蒸餾以及考菲蒸餾所產出的威士忌。這種新的蒸餾方式遭到愛爾蘭釀酒人嘲笑,他們堅持使用傳統的蒸餾塔,許多愛爾蘭人爭論新蒸餾法所產出的烈酒在事實上不能被稱為威士忌。
1880年代,法國的白蘭地產業遭到根瘤蚜蟲害重挫,摧毀了大部分的葡萄田,因此造成威士忌成為了許多市場上的主要酒品。
在從1920至1933年美國禁酒令期間,所有的酒品銷售遭到禁止。不過聯邦政府開放了例外,威士忌能夠透過醫生開立處方並在有執照的藥局中取得,這讓美國的連鎖藥局Walgreen從原本的20間店擴張至400間。
種類列表
依照生產地區、使用原料或製造方式的不同,也分為很多種類。有些種類的針對原料、製造過程與生產地點擁有很明確的定義,乃至於制訂國家標準來規範之(例如蘇格蘭威士忌、波本威士忌),但有些種類的卻只是一種通稱或慣稱而已。
世界上常見的威士忌種類有以下幾種:
著名品牌
著名苏格兰调和威士忌品牌
- 皇家芝华士(Chivas Regal)
- 約翰走路(Johnnie Walker)
- 威雀(THE FAMOUSE GROUSE)
- 顺风(CUTTY SARK)
- 百龄坛(Ballantine's)
- 帝王(Dewar's)
- 白马(WHITE HORSE)
著名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
- 格兰杰(Glenmorangie)
- 麦卡伦(Macallan)
- 云顶(Springbank)
- 波摩(Bowmore)
- 高原骑士(Highland Park)
- 拉弗格(Laphroaig)
- 格兰威特(Glenlivet)
- 泰斯卡(Talisker)
- 克里尼利基(Clynelish)
- 奔尼富(Ben Nevis)
- 格兰多纳(GlenDronach)
- 阿贝(Ardbeg)
- 格兰菲迪(Glenfiddich)
- 卡尔里拉(Caol lia)
- 拉加维林(Lagavulin)
美国与加拿大威士忌
日本,台湾与印度威士忌
參考文獻
- ↑ 《Keeper談威士忌》怎麼挑威士忌?達人告訴你,自由時報,201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