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
学术界指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东亚的学术发展在清朝中叶或以前,仍然受到中国学术思想所影响。
- 自从日本明治维新,东亚各地的学术朝著西方化发展,由专注人文范畴转移到科学范畴。由于科学范畴的学术高速发展,所以人文研究方法变得科学化。
- 从整体来看,到了21世纪,现代学术架构以欧美模式为基础,系统性专业分科变得非常仔细,而跨领域的研究与生命技术成了学术研究新的发展空间。
- 《学术界》自2000年改版以来已成为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业内专家认为本刊正在成为深度资讯和综合资讯最多的国内大型学术期刊之一。
- 学术界作为一个现代机构在中世纪(350年-1450年)开始有发展。此时,罗马帝国崩溃了而新政权开始控制西欧。
- 从黑暗时期欧洲仍然处于许多文盲及资讯流失的时期。古老知识唯一的贮藏库是天主教修道院,隐士、修士和教士编写了所有世界的知识并精心制作的抄写书籍。这些古老的知识得以保存,安然度过黑暗时期。
- 最著名学校都是在波隆纳、巴黎、牛津和剑桥,虽然其他的遍及欧洲各地。在这些现称为大学的学校学习意味著通过教育方法的聚会唤作演讲。
- 在演讲中,大师大声朗诵由修士和教士所写的原稿,而学生坐在他们的座位阅读自己手写的拷贝文本。只有大师才能确定学生是否达到知识水平和筹备他们自己的演讲。14世纪之前,欧洲已经有超过80所大学。
- 自1300年至1400年,在大学诞生的时期,褂子常被联系到学术界。这可能因为早期的学者都是教士及教会职员。纵使后来学士所穿著的褂子衍生不同款色,毕业穿著褂子某程度成了一个传统。
目录
学术界的潜规则
- 潜规则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请经费,几乎从不亲自动手做实验。
- 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或伯克利的许多研究小组,其人员多达三十人以上。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些具体、琐碎的工作,而实验室的领导----那些地位显赫的“超级明星”,其主要任务则是募集研究经费,以及在重大科学会议上报告他们的成果,“他们自己当然是不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
- 潜规则之二:教授要在学生完成的论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在《诺贝尔的囚徒》中,一段关于这条潜规则的对话极为精彩。当正在攻读文学批评博士学位的莉亚对这条潜规则提出异议时,女化学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这个课题是我提出来的……我用我的研究经费提供了设备和学生的奖学金……向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经费申请的报告是我写的……我们一起讨论工作进度…… 我建议采用某种技术……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她的结论是:“一般认为,教授作为作者之一是很正当的事情。事实上,这个领域里的人都认为我是主要作者。”
- 潜规则之三:女性在学术界很难得到晋升。--著名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却依然被视为异类。“他们平常称呼她‘吴夫人’而不是‘教授’。
- 潜规则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万不要在申请课题时把一切想法都说出来。--“人们从事评审这种耗费时间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出于崇高的责任心,是尽义务,或者说是某种善举。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你会忘记自己最初在哪里看到过它,渐渐地你认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 潜规则之五:为了发表论文,要设法恭维评审人。--发表科学论文是很困难的事。刊上一篇SSCI上的文章就能让你身价倍增。可是,论文评审者却大多是很挑剔的。为了使你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你就要设法使评审人符合自己的口味。[1]
台湾学术界的生态
- 2019年3月《天下》杂志669期以“学术黑市现形记”为封面,报导只要付钱假论文也能登国际研讨会的台湾学术诈欺真相。
- 该报导重创了台湾高等教育的名声,除了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也激起学术界的自我反思与涟渏。
- 事实上,学术因为过度竞争的结果,必定如同天下杂志所报导的,许多大学教师将不得不冒险走入学术黑市,争取研究期刊的发表机会,好顺利升等。
- 但是此一看似捷径的快路,却是走向自我沈沦的死胡同。
- 过去十馀年以来,作者因为一路走来都是从事计程车产业“服务-教学-研究”三合一的产学实务议题研究,意外地避开了上述学术发表的激烈竞争;
- 也因为采用“以终为始”的入世学术(engaged scholarship)取向,让这十几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顺利转化成课堂教学的素材,也意外地被应用在产业服务,并成为大学社会责任的实践方案。
- 因为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缘故,让个人的研究、教学与服务等三大面向的工作可以比较有系统地整合,也让学术研究成果能够逐步地被应用在社会问题的解决。
- 或许,目前该是时候彻底反思,大学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大学教师如何跟社会或产业互动?大学教师应该如何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与职业认知?
- 展望日渐严峻的高等教育未来,真心希望台湾学术界的前辈与同好们除了在学术期刊追求发表之外,大家也都能在自己关注的专业领域或相关利害关系人中,找到一件可以用自己的学术专业,去陪伴或协助有利于他人的事。
- 唯有重新定义学术影响力,舍弃独尊研究的单一价值,改采兼顾教学与服务的多元价值,才能让学术摆脱黑市污名,大学入世成为社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