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傑羅姆·布魯納,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對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在詞語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述,對認知心理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作出一貢獻。1962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傑羅姆·布魯納
傑羅姆·布魯納
原文名 Jerome Seymour Bruner
出生 1915年
美國紐約
逝世 2016年6月
國籍 美國
職業 心理學家、教育學家
知名作品 《教育過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

目錄

人物簡介

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年出生於紐約。1937 年獲杜克大學學士學位。1938 年轉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1941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應徵到盟軍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爾總司令部擔任心理福利事務工作。1945 年返哈佛大學,1952 年升任心理學教授。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積極參加美國教育改革的領導和指導工作。1960 年協助建立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並任主任。1965 年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2 年至1980年任英國牛津大學瓦茨實驗心理學教授。1980年返回美國任紐約大學的人文學科新學院院長之職。他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認知心理學派和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學派、各種社會人類學家和當代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等的思想影響,主要從事人的知覺、學習、思維、記憶等一系列研究。

主要貢獻

1.布魯納的學習理論是旨在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理論。其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布魯納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編碼系統"。布魯納認為,編碼系統不僅能夠接受信息和組織信息,而且"能夠超越一定的信息,即產生創造性行為,或者是有所創造"。這種提法和思想觀點在其他學習理論中是不多見的。這體現了布魯納把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培養看得十分重要。而且人的創新性思想觀點的產生確實與已有的知識、觀念和知識的結構形式有關。布魯納的這種論述是可取的。

(2)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認為這種形式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獲得發現的經驗和方法。而且這種發現的經驗和方法對將來從事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是十分重要的。

(3)布魯納主張採用誠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把複雜、高深、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傳授給任何年齡的兒童。其目的是想讓學生儘量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將來儘快地進入科學研究領域。布魯納的這些解釋、提法和要求體現了他把創造力的培養作為學習和教學的重要任務的思想。這種思想是非常積極和可取的。

2.布魯納強調學生的知識學習要掌理學科的知識結構,而知識結構則主要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構成的。這樣,學習各學科知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成為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這種觀點是十分正確的。實際上,人們學習各學科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並應用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概念和原理是對事物的本質特徵和事物間內在聯繫的概括表述。人們認識事物就是要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規律。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為核心內容。

3.布魯納把學習的遷移劃分為具體知識的特殊遷移和態度、方法及原理的一般遷移。學習的經驗表明.布魯納提出的這種一般遷移是普遍存在的。布魯納不僅指出了這種遷移現象,而且重視一般遷移,這是十分正確的。

4.布魯納在他的教學論思想中所提出的螺旋式課程結構、為學生安排最佳學習經驗、為學生的理解組織知識內容、為學生呈現知識的最佳順序、激發學生思維的教學程序以及重視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的激發和正確地運用獎勵與懲罰等教學思想和措施,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都體現了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思維及能力同步進行的正確思想,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亦有進一步開發研究和推廣應用的價值。

主要著作

《思維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與人合作)

《教育過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論認識(on Knowing)>(1964)

《教學理論探討(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認知生長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與人合作)

《教育的適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

《超越所給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

《兒童的談話:學會使用語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