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角鴞

中文學名: 紅角鴞
拉丁學名:Otus scops
別 稱: 普通角鴞、歐亞角鴞
貓頭鷹、歐洲角鴞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鴞形目
科:鴟鴞科
屬:角鴞屬
種: 紅角鴞
亞 種: 6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Eurasian Scops Owl
英文名稱: Eurasian Scops-owl
英文名稱: European Scops Owl

紅角鴞(學名:Otus scops):全長約20厘米。上體灰褐色(有棕栗色),有黑褐色蟲蠹狀細紋。面盤灰褐色,密布纖細黑紋;領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頭頂至背和翅覆羽雜以棕白色斑。飛羽大部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體大部紅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纖細橫斑和黑褐色羽干紋。嘴暗綠色,先端近黃色。爪灰褐色。

棲息于山地林間。以昆蟲、鼠類、小鳥為食。築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多為4枚,白色。羽干紋似樹皮。在大陸分布較廣,為留鳥;台灣為旅鳥。屬於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

目錄

形態特徵

紅角鴞是小型猛禽。全長約20 厘米。上體灰褐色(有棕栗色),有黑褐色蟲蠹狀細紋。面盤灰褐色,密布纖細黑紋;領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頭頂至背和翅覆羽雜以棕白色斑。飛羽大部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體大部紅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纖細橫斑和黑褐色羽干紋。嘴暗綠色,先端近黃色。爪灰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4-85g,♀48-105g;體長♂166-195mm,♀175-195mm;嘴峰♂15-19mm,♀12-20mm;翅♂140-150mm,♀142-150mm;尾♂61-71mm,♀55-70mm;跗蹠♂24-27mm,♀24-2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于山麓林緣和村寨附近樹林內。喜有樹叢的開闊原野。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樹上濃密的枝葉叢間,晚上才開始活動和鳴叫。鳴聲為深沉單調的chook聲,約三秒鐘重複一次,聲似蟾鳴。雌鳥叫聲較雄鳥略高。主要以鼠類、甲蟲、蝗蟲、鞘翅目昆蟲為食。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營巢於樹洞或岩石縫隙和人工巢箱中。巢由枯草和枯葉構成,內墊苔鮮和少許羽毛。每窩產卵3-6枚,卵呈卵圓形,白色,光滑無斑,平均大小31mm×27mm,重12克。雌鳥孵卵,孵化期24-25天。雛鳥晚成性。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西紅角鴞 — 老虎映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