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書
葬書是東晉著名學者郭璞的著作,全文不到兩萬字,卻系統地闡述了風水理論。其五大理論亮點歸納為:一是乘「生氣」論;二是「藏風得水」論;三是「形勢」論;四是「四神砂」論;五是「土質標準」論。
目錄
書籍介紹
一、《葬書》首先提出了風水乘「生氣」論:葬者,藏也,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二、《葬書》提出了藏風得水論: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氣之盛而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生,蓋言此也。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三、《葬書》提出了風水「形勢」論。 四、《葬書》提出了風水「四神」砂論 五、《葬書》提出風水土質標準論
原文預覽
內篇 葬者乘生氣也。 生氣即一元運行之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無此則形無以載。故磅礴乎大化,貫通乎品匯,無處無之,而無時不運也。陶促曰: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固有。蓋亦指此雲耳。且夫生氣藏於地中,人不可見,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後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則地理之能事畢矣。 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五氣即五行之氣,乃生氣之別也,夫一氣分而為陰陽,析而為五行,雖運於天實出於地。行則萬物發生,聚則山川融結,融結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父母骸骨,為子孫之本,子孫形體,父母之枝,一氣相應,由本而達枝也。考試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安,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也。惡則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氣相感,自然默與之通。今尋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滲入,則為親骨肉,不滲則非。氣類相感有如此者。則知枯骨得蔭,生人受福,其理顯然,不待智者而後知也。或謂抱養既成,元非遺體,僧道嗣續,亦異所生,其何能蔭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氣,心為氣之主情通則氣亦通,義絕則應本絕。故後母能蔭前母子,前母亦發後母兒。其在物則萎藪螟蛉之類是也,尚何疑焉。 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子孫,本同一氣,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蓋真龍發跡,迢迢百里,或數十里,結為一穴。及至穴前,則峰巒矗擁,眾水環繞,疊樟層層,獻奇於後,龍脈抱衛,砂水貧聚。形穴既就,則山川這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融會於其中矣。苟盜其精英,空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藏於融會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託於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與之感通,以致福於將來也。是知人心通乎氣,而氣通乎天。以人心之靈,合山川這靈,故降神孕秀,以鍾於生息之源,而其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攸系。至於形貌之嬌丑,並皆肖像山川這美惡,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豈偶然哉!嗚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靈,亦人心自靈耳。世有往往以遺骨棄諸水火而無禍福者,蓋心與之離故也。 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 漢未央宮一日無故鍾自嗚,東方朔日:必生銅山崩應。未幾西蜀果奏銅山崩,以日擯之,正未央鳴之日也。帝問朔何以知之,對曰:銅出于山,氣相感應,猶人受體於父母也。帝嘆曰:物尚樂,況於人乎!昔曾子養母至孝,子出,母欲其歸,則口齒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離待側,則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覺耳。故知山崩鐘應,亦其理也。 木華於春,栗芽於室。 此亦言一氣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華,而家藏之栗亦芽。實之去本已久,彼華此芽,蓋以本性原在,得氣則相感而應,亦獄父母之骨葬乘生氣而子孫福旺也。夫一氣磅礴於天地間,無端倪,無終窮,萬物隨時運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氣感合,則精化為骨,血化為肉,復藉神氣資乎其間,遂生而為人。及其死也,神氣飛揚,血肉消潰,惟骨獨存。而上智之士,圖葬于吉地之中,以內乘生氣,外假子孫思慕,一念與之吻合,則可以復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氣。蓋神趨則氣應,地靈而人傑,以無為有,借偽顯真,事通陰陽,功奪造化,是為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丘壠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 丘壠為陰,岡阜為陽。丘言其高,骨乃山這帶石者。壠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帶土而後能聳也。岡者跡也,土山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壠之有骨,氣隨而行則易見,支無石,故必觀者毛脊而後能辨也。然有壠而土、支而石、壠而隱、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區別也。
作者簡介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 。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西晉末年,郭璞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時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後為大將軍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勸阻王敦謀反而遇害。王敦之亂平定後,追贈弘農太守。宋徽宗時追封聞喜伯 ,元順帝時加封靈應侯 。 郭璞為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長於賦文,尤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於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