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
闕 |
|
闕,中國罕見姓氏之一,做姓氏時讀作(què),國內主要分布於湖南、浙江,江蘇,福建,安徽,台灣等地,海外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外族用此字作姓氏和譯音的情況多有記載,詳見闕姓。
闕,是關於道的一個概念,也是一個關於範疇的概念,闕是一種建設在道路之上的門類示意物,用來表示由此而始,行者行將進入一個"規定了的區域",在今天的河北及很多地方,我們還可以看到闕的實物形態,比如講一個村子的道路的並沒有門的"門樓"、進入一個特殊區域的"牌坊"(在老北京的街道原來有很多實體),它是可以是文化的、地理的、經濟的、政治性的、種種規範性的規範的最外最遠的標示物,比如我們身體的手指末端、我們的鼻子尖,就因此都可以被賦有了"闕"的意思。簡單地說,「闕」是宮門兩側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間為通道,又可借指宮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闕
讀音; quē、què
含義; 不做姓氏時,是宮闕,城闕的意思
部首; 門
詞義; 一般含義
闕 讀què時是姓氏,不做姓氏時,代表宮闕,城闕的意思。讀jué時有去除,挖掘,毀傷的意思。
<動> 去除 [remove] 。
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周禮》
挖掘 [dig] 。
若闕地及泉。--《左傳》
毀傷 [damage]。如:闕翦(削弱,毀壞)。
另見quē;què 。
闕 quē
<名>
缺點;錯誤 [fault;slip;error] 。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
先是雷震景德門,公(袁可立)上疏陳闕政。――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又如:闕敗(因失誤而把事情搞糟);闕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闕失(失誤;錯誤)。
豁口,空缺 [gap] 。
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列子·湯問》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水經注》
又如:闕陷(凹陷)。
也指職位或官位的空缺。即缺額 [vacancy]。如:闕車(古代兵車的一種。用以補缺的戰車,如現在所謂的機動預備部隊);闕簿(缺額登記冊)。
闕(què)姓
主要淵源
漢族:
闕姓據考證始祖為弁公,生於周靈王時,為夏朝大夫關龍逢後裔,因逃難避居山東曲阜闕里,乃以地名為氏,後繁衍於下邳,遂以此為郡望,再往中國南方各處拓展居住。
少數民族:
鮮卑有"闕機氏"、"闕居氏"等官,其後裔入中國後,以闕為姓。
突厥人闕特勤,東突厥貴族,其後裔入唐後漢化,以闕為姓。
補充:
通假字,傕(jué)(què),通"闕",姓也 --《康熙字典》
詳見闕姓。
摺疊編輯本段詞性變化 <動>
(1)削減;毀壞 [cut down;ruin] 。
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左傳·成公十三年》
闕更減賦,盡休力役。--《漢書》
又如:闕翦(毀壞)。
(2)空缺;缺少。也作"缺" [be short of] 。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三國演義》
每車一偏在前,別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隨後,塞其闕漏。車傷一人,伍即補之,有進無退。
--明馮夢 龍《東周列國志》
又如: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
闕筆(缺筆畫);闕漏(空隙);闕略(缺漏)。
(3)欠,應給而不給 [owe] 。
逃死闕稅,取於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新唐書》
(4)通"掘"。挖 [dig] 。
若闕地及泉。--《左傳·隱公元年》
闕為深溝。--《國語·吳語》
<形>
殘缺;不完善 [incomplete;fragmentary]。如:闕典(殘缺的典章制度);闕略(殘缺;不完備);闕陋(殘缺簡陋);闕焉(不完備)。
另見jué;què。
作為量詞
意同"首":詞僅百餘闕。就是說:只有百來首詞。
常用詞組
闕立
"闕立"是一種精神,一種氣概,是一種思考,更是一種方向,代表着一種傳承與發展的新的模式。"闕立"將闕立於世,也有志於闕立於史。中國銅藝術領域第一人朱炳仁先生創作了"闕立"作品,並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毫無疑問,"闕立"是他的藝術新思維的代表作。也是一種新表現。
闕如
quē rú
[be wanting] 空缺;缺然;欠缺 。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
禮儀制度闕如也。--《後漢書·孝和皇帝紀》
竟告闕如
闕疑
quē yí 留存疑惑。
多聞闕疑
闕
què
<名>
(形聲。本義: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樓觀。二闕之間有道路)。
同本義 [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
闕,門觀也。--《說文》。徐鍇曰:"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詩·鄭風·子衿》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史記·高祖紀》
伏闕上平黎策。--清·張廷玉《明史》
又如:城闕(城門兩邊的瞭望台);闕竦(高聳如闕門);闕下(宮闕之下)。
宮門的代稱 [gate of a palace]。如:闕下(帝王的宮闕之下。借指朝廷);闕門(宮門。位於兩觀之間)。
石闕。神廟、墳墓之前砌立的石雕 [stone statue] 。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李白《憶秦娥》
又如:太室闕;高頤闕 。
宮殿 [palace]。如:闕庭(宮廷);宮闕(金闕。宮殿。也作天闕);闕掖(宮廷)。
帝王居地的統稱 [court] 。
詣闕止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另見quē;jué。
略無缺處 通"缺" 空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袪月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月切,音。【說文】門觀也。【徐曰】中央闕而爲道,故謂之闕。【玉篇】象魏闕也。【廣韻】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爲道也。【正韻】宮門雙闕也。【韻會】爲二臺於門外,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以其縣法謂之象魏。象,治象也。魏者,言其狀魏魏然高大也,使民觀之,因爲之觀,兩觀雙植,中不爲門。
又宮門、寢門、冢門皆曰闕。【古今注】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爾雅·釋宮】觀謂之闕。【詩·鄭風】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傳】乗城而見闕。【左傳·莊二十一年】鄭伯享王於闕西辟。【註】闕,象魏也。【史記·高祖紀】立東闕、北闕。
又【秦本紀】築冀闕。【註】劉伯莊云:冀猶記事,闕卽象魏也。
又【廣韻】失也,過也。
又【集韻】乏也,空也。
又【增韻】不恭也。
又【玉篇】少也。【左傳·成十三年】又欲闕翦我公室。
又【廣韻】不供也。【左傳·襄四年】敞邑褊小,闕而爲罪。【註】闕,不供也。
又【增韻】虛也。【禮·禮運】三五而闕。【註】一盈一闕,屈伸之義也。
又【增韻】游車補闕者曰遊闕。【周禮·春官·車僕】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註】闕車,所用補闕之車也。【左傳·宣十二年】潘黨率游闕四十乗。【註】游車,補闕者。
又不合也。【前漢·王莽傳】歸師勿遏,圍城謂之闕。【註】此兵法之言也。闕,不合也。
又毀也。【禮·曾子問】入自闕。【註】闕,謂毀宗也。
又【正韻】闕翟後服刻繒爲衣,不畫也。【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註】闕狄,畫羽飾。展衣,白衣也。【詩·衞風·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傳】褕翟,闕翟,羽飾衣也。
又劒名。【荀子·性惡篇】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劒也。
又國名。【左傳·昭十五年】闕鞏之甲。【註】闕鞏國所出鎧。
又獸名。【爾雅·釋獸】闕洩多狃。【疏】闕泄,獸名。其腳多狃。狃,指也。
又山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遺屯騎於闕兮。【註】闕,北極之山也。
又塞名。【戰國策】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註】闕,塞名也。
又【史記·周本紀】西周恐,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註】括地誌云:在洛州南十九里。
又【廣韻】姓也。出下邳。漢有荊州刺史闕羽三。
又【正韻】亦作屈。
又【正韻】其月切,音橜。【左傳·隱元年】潁考叔曰:若闕地及泉。
又【襄二十一年】方暑闕地,下冰而牀焉。【吳語】闕爲石郭,陂漢以象帝舜。【註】闕,穿也。【管子·山權數篇】北郭有掘闕而得龜者。【註】穿地至泉曰闕。
又【韻補】叶音檜。【程曉·贈傅詩】元服初加,萬福咸會。赫赫應門,嚴嚴朱闕。
又叶音乞。【班固·北征頌】雷震九原,電曜高闕。金光鏡野,武旗冒日。
又叶音卻。【鄭虔季·贈陸雲詩】閶闔,南端啟籥。庶明以庸,帝聽式闕。[2]
古建築中的闕
闕,在中國古建築中也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它的發展變化很大。現存的地面古建築中,要以闕為最早,漢代的地面古建築除一兩處石祠而外,就是闕了。闕一般有台基、闕身、屋頂三部分。
闕,又稱作兩觀、象魏,實際上就是外大門的一種形式,與牌樓牌坊的起源可能有相同之處,但後來的發展則分道揚鑣,各盡其能了。根據《說文解字系傳》的解釋,闕這種建築物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樓觀,上圓下方,因其兩台子之間闕然為道,所以稱為闕。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周禮·天官·太宰》上就有"乃懸治象之法於象魏"的記載。因此,古時候經常把闕作為帝王宮廷的代表。如《漢書·朱買臣傳》上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的記載。岳飛《滿江紅》詞里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指的也是帝王的宮殿。秦始皇的阿房宮氣勢更為雄偉。"表南山之巔以為闕",把高山引來作為他宮殿的外大門了。還有直接把兩山對峙之處稱之為闕的。
闕的種類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約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等。
宮闕 位於帝王之居宮門前面,那種在宮門前建獨立的二台(兩觀)的形式,自漢魏以後已有變化,逐漸與皇宮大門相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了。早期的遺物也已不存,現在保存唯一的一處宮闕遺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宮的午門。它的位置在皇宮正殿大門太和門之外,但它與早期兩觀形式不同了,已與午門相結合,構成為凹形的平面,把兩觀形式與門組合在一起。我們如果把兩旁的東、西雁翅樓分開,還可以重現兩觀的形式。現在的午門又稱五鳳樓,但是在正門兩旁的側門上,還特意加上了闕左門和闕右門的名字,以保存原來宮闕的遺意。這種將雙闕兩觀與宮殿宮門相結合的形式,我們從唐宋以來的繪畫和遺址中常常可以看到,可見其演變發展由來已久。
壇廟闕位於大型的壇廟大門左右,現存實物有著明的嵩山三闕,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之麓,即太室廟闕、少室廟闕、啟母廟闕,公元二世紀初東漢時期所建。三闕均為石制,闕身上有漢代隸書題記和各種人物、車馬、動植物、建築物的雕刻,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陵墓闕 是現存漢闕中保存得最多的類型。它們均位於陵墓之前,兩相對稱,中闕為道,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門。它們或木構,或石砌;木闕現已無存,石闕則實例頗多,均為後漢物。闕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闕者,則有較低較小之闕,另具檐瓦,倚於主闕之側。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額,模仿木構形狀者,有不作斗拱,僅用上大下小之石塊承檐者。著名的陵墓闕有四川渠縣、馮煥闕、沈府君闕,綿陽平陽府君闕,梓桐李業闕以及山東嘉祥武氏祠闕(有子闕而無斗拱),平邑皇聖卿闕等等十數處。這些闕均為公元一、二世紀遺物,不僅是研究漢代建築而且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和書法、雕刻藝術的重要實物。
陵墓闕 自漢唐以後也有所改變,已逐漸從一般墓道中消失。陝西西安附近漢唐陵墓的陵門前雙闕尚有遺址可尋,尤以唐高宗武則天合葬墓神道前的雙闕遺址最為顯著,借雙峰以為闕址,氣勢更為雄偉。
城闕古時候,常常在城門的兩旁建立雙闕,以為守望,稱作城闕。《詩經·鄭風·子衿》上有"挑兮達兮,在城闕兮"的句子。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指的更是整個京城了。
國門之闕 只是一種想象,並無實物建築。最近在遼寧綏中海邊,發現了秦始皇行宮遺址前大海中的一對峙立礁石,俗稱之為海門,可能秦始皇當時巡視海疆時,曾把它當作過國門闕。
漢闕的建築形式,從現存實物和古代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可以看出有單闕對立的,也有帶子闕的。另外還有兩闕之間連以門樓閣道的,可能北京故宮午門就是從這種形式發展而來的。
著名漢闕還有出土重慶市忠縣烏楊鎮
的烏楊石闕,2001年,在三峽文物保護搶救工作中發掘出土, 是我國目前倖存的、大多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的30餘處漢闕中,唯一通過考古發掘復原,並發現了相關的闕址、神道、墓葬的闕。烏楊闕今陳列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庭,也是所有漢闕中第一個作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漢闕。
穴位
取穴方法:
取穴道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仰臥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巨闕穴位於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處,再向下二指寬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巨闕穴為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對於治療胃腸疾病很有療效。
旅遊資源學術語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學 旅遊資源分類系統 自然旅遊資源 人文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層次結構 旅遊資源主類 旅遊資源亞類 旅遊資源基本類型 旅遊資源單體 實體旅遊資源 非物質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賦存環境 地文景觀 山丘型旅遊地 綜合自然旅遊地 谷地型旅遊地 沙礫石地型旅遊地 灘地型旅遊地 奇異自然現象 自然標誌地 垂直自然地帶 沉積與構造景觀 斷層景觀 褶曲景觀 節理景觀 地層剖面 石灰華 礦點礦脈與礦石集聚地 生物化石點 地質地貌過程形跡 凸峰 獨峰 峰叢 石林 土林 奇特與象形山石 岩壁與岩縫 峽谷段落 溝壑地 丹霞景觀 雅丹景觀 堆石洞 岩石洞與岩穴 沙丘地景觀 岸灘 自然變遷遺蹟 泥石流堆積 地震遺蹟 陷落地 火山景觀 熔岩景觀 冰川堆積景觀 冰川侵蝕遺蹟 島區 岩礁 水域風光 觀光遊憩河段 暗河河段 古河道段落 觀光遊憩湖區 濕地景觀 潭池景觀 瀑布景觀 跌水景觀 冷泉旅遊資源 溫泉旅遊資源 地熱旅遊資源 觀光遊憩海域 涌潮現象 擊浪現象 冰雪地 冰川觀光地 長年積雪地 生物景觀 林地景觀 叢樹景觀 獨樹景觀 草地景觀 疏林草地景觀 花卉地 草場花卉地 林間花卉地 野生動物棲息地 水生動物棲息地 陸生動物棲息地 鳥類棲息地 蝶類棲息地 天象與氣候景象 光現象 日月星辰觀察地 光環現象觀察地 蜃景現象多發地 天氣現象 雲霧多發區 避暑氣候地 避寒氣候地 極端與特殊氣候顯示地 物候景觀 遺址遺蹟 人類活動遺址 文化層 文物散落地 原始聚落遺址 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蹟 歷史事件發生地 軍事遺址與古戰場 廢棄寺廟 廢棄生產地 交通遺蹟 廢城與聚落遺蹟 長城遺蹟 烽燧 建築與設施 綜合人文旅遊地 教學科研實驗場所 康體遊樂休閒度假地 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 園林遊憩區域 文化活動場所 建設工程與生產地 社會與商貿活動場所 動物與植物展示地 軍事觀光地 邊境口岸 景物觀賞點 單體活動場館 聚會接待廳 祭拜場館 展示演示場館 體育健身場館 歌舞遊樂場館 景觀建築與附屬型建築 佛塔 塔形建築物 樓閣 石窟 長城段落 摩崖字畫 遊憩廣場 人工洞穴 建築小品 雕塑 牌坊 戲台 台 闕 廊 亭 榭 影壁 經幢 噴泉 假山 祭祀堆石 傳統與鄉土建築 特色街巷 特色社區 名人故居與歷史紀念建築 書院 會館 特色店鋪 特色市場 陵寢陵園 懸棺 橋 車站 港口渡口與碼頭 航空港 棧道 水庫觀光遊憩區段 運河與渠道段落 堤壩段落 旅遊商品 菜品飲食 農林畜產品及製品 水產品及製品 中草藥材及製品 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 日用工業品 人物 事件 藝術 文藝團體 文學藝術作品 地方風俗與民間禮儀 民間節慶 民間演藝 民間健身活動與賽事 宗教活動 廟會與民間集會 特色飲食風俗 特色服飾 現代節慶 旅遊節 文化節 商貿農事節 體育節 旅遊資源調查 旅遊資源詳查 旅遊資源概查 旅遊資源調查組織 旅遊資源調查準備 旅遊資源調查區 旅遊資源調查小區 旅遊資源調查線路 資料與數據採集 旅遊資源遙感顯示 旅遊資源地學分析 旅遊資源生物學分析 旅遊資源歷史學分析 旅遊資源美學分析 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分析 旅遊資源單體調查表 旅遊資源調查實際資==料圖== 旅遊資源調查質量控制 旅遊資源評價 旅遊資源量值評價 旅遊資源特徵值評價 旅遊資源共有因子評價 旅遊資源要素價值系列 旅遊資源影響力系列 旅遊資源評價因子權重係數 旅遊資源質量等級 優良級旅遊==資源== 普通級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集合 旅遊資源區域組合 旅遊資源區域評價 康樂氣候旅遊資源評價 沙灘旅遊資源評價 湖泊水體旅遊資源評價 旅遊資源賦存環境評價 旅遊資源開發評價 旅遊資源評價因子 旅遊資源觀賞價值 旅遊資源遊憩價值 旅遊資源使用價值 旅遊資源歷史價值 旅遊資源文化價值 旅遊資源科學價值 旅遊資源藝術價值 旅遊資源珍稀程度 旅遊資源奇特程度 旅遊資源規模 旅遊資源豐度 旅遊資源概率 旅遊資源完整性 旅遊資源知名度 旅遊資源社會影響 旅遊資源適游期 旅遊資源管理 旅遊資源保護 旅遊資源信息系統 旅遊資源數據庫 旅遊資源地圖 旅遊資源信息因特網發布 旅遊產品 旅遊規劃 旅遊資源展示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