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秘名妓李师师失去宋徽宗宠爱后的人生结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無差異)

於 2022年9月28日 (三) 16:00 的最新修訂

名妓李師師

來自網絡的圖片

揭秘名妓李師師失去宋徽宗寵愛後的人生結局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貫統治集團想乘遼朝衰亡之際,採取聯金滅遼的戰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以建立「萬世功業」。

公元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宣告國祚200餘年的遼朝滅亡。

宋朝和金朝一開始的合作是齊心協力的。但是他們忘了一個唇亡齒寒的道理。遼朝滅亡後,宋朝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卻等來了金朝的矛頭。

金朝滅掉遼朝以後,沒有了後顧之憂,轉過頭來開始了對宋朝的進攻。[1]

滅遼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

由於這是在宋欽宗靖康二年發生的歷史事件,所以史稱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靖康之變發生後,金朝除掠走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

宋朝的皇室成員都被掠走了,剩下的老百姓都當了亡國奴。

遭此劇變以後,老百姓的苦日子就來臨了。

老百姓的生活是這樣。那麼當年名冠京城,紅極一時的名妓李師師,最後到了何處?

靖康之變

關於她的下落, 有一種說法。

在金人圍攻汴梁時,宋欽宗不敢反抗,只好按照金人的要求,挖地三尺,將都城的金銀財寶和女人悉數送至金營。

後來汴京被破,金人早就聽說過李師師的美貌,點名要她。

此時的李師師東躲西藏,最後還是沒有躲過,被傀儡皇帝張邦昌找到,送到了金營。

得到如此絕色的女子,金軍的將領當然不肯放過,要強行一親芳澤。

李師師雖然只是一個歌姬,但這時表現出極強的民族氣節,她奮力抗爭,寧死不從。

在反抗無果後,先是吞金簪自殺,未果後又將金簪折斷而食,最終香消玉殞,魂斷金營。

那麼這個說法是史實嗎?其實這都是野史中的傳說而已。

為什麼有這個傳說?

因為徽宗、欽宗二帝,對待金人的欺凌,實在過於軟弱。

堂堂的一國之君,居然做了金國的階下囚,可謂是丟盡了國人的臉面,所以,老百姓為了譏諷這些貪生怕死之輩,演繹出一個青樓女子奮力抗爭故事來。

這個故事的寓意非常清楚,那就是在面對外辱時,普通百姓都有以死抗爭的勇氣,而這些所謂的皇室成員、達官貴人,卻連以死明志的骨氣都沒有,他們實在連一個妓女都不如!

既然說這只是野史的一個傳說,那麼在汴京城破後,李師師到底去了哪兒呢?


其實,李師師和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樣,為了躲避戰亂,從北方逃到了南方。

一說到青樓,大家很可能要往別的地方想。其實那是大家的一種誤解,在這裡有必要做一個普及工作。

宋朝的青樓是一個充滿了文化氛圍的地方。在那裡有詩,有酒,有曲,有藝。並不如大家所想象的,裡頭充滿的都是肉慾。

青樓里的女子,多指賣藝不賣身的妓女,古代妓女中只有娼妓是賣身的,歌妓,舞妓等妓女一般都是不賣身的,稱為清倌人。

有極少賣身的,稱為紅倌人。但是她們的檔次都非常高,個個多才多藝,並且接待的都是些達官貴人,風流才子,一般人別想染指。

如果說是純粹做皮肉生意地方,統稱為稱為「窯子」,檔次就很低了。

青樓

文人墨客來到青樓,主要還是一種情緒的釋放,他們在這裡吟詩誦詞、彈琴唱曲並且欣賞歌姬們甜美的嗓音、妙曼的舞姿,自然是一種別樣的藝術享受。

李清照當然是清倌人,她有顏、有文、有藝,還有情趣,所以來捧場的文人很多,自然就紅了起來。

可以這麼說,當年北宋最著名的青樓女子,莫過於李師師了。她先後與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等人都留下過纏綿悱惻的故事。

由於聲名遠播,都傳到了皇宮裡。宋徽宗聽說了,鐵了心的要一睹芳容,於是離開森嚴的皇宮禁地,來到了青樓。後來的結果自然是和李師師演繹了那麼一段艷麗的故事。

但是這個時間並不長,就被金人的炮火給打斷了。

在靖康之變前幾年,宋徽宗一個是年老體衰,再一個因金人的咄咄逼人,整天弄得他焦頭爛額的,使他不厭其煩。

後來他乾脆連皇帝都不做了,還哪有那麼濃的興趣再搞些風花雪月之事?所以逐漸的就和李師師失去了聯繫。

而李師師呢?在靖康之變中,她的家產盡被抄沒,在京城也沒法呆了,於是趁亂離開了汴京,隨着大隊的人流南下,跑到湖湘一帶謀生。

我們可以在一些詩人的詩句中,尋找到李師師的芳蹤。

南宋詩人劉子翬寫了一組《汴京紀事》的詩,其中有一首專門提到李師師: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帝京當年是多麼地繁華熱鬧,回想起來,使人無限地傷感;李師師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間。

舊時的舞衣與檀板都黯然失色,飽受了風蝕塵染;有誰相信,她當年輕歌一曲,竟能使君王傾倒迷亂?

汴京

俗話說,孤證不立。光憑劉子翬的這麼一首詩,沒法確認李師師就在湖湘。但是我們再拿出別人的證據,就不由得大家不相信了。

靖康之變後,從北方逃往南方的人很多,這裡頭就有著名的詞人朱敦儒。

他當年在汴京的時候,文人雅聚時,曾經欣賞過李師師曼妙的舞姿,婉轉的低吟,所以對李師師印象很深刻。

來到南方,文人之間也少不了一些雅聚。有一次他受邀參加一個宴會,在這裡,不期偶遇了李師師。

同是天涯淪落人。此時兩個流落他鄉的北方客在此相遇,真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觸。他們共同回憶起當年汴京的繁華美景,對比今日的孤苦伶仃,不由得浮想聯翩,感慨萬千。

於是李師師獻藝,特地為朱敦儒吟唱了一首當年汴京的舊曲,歌聲中充滿了對目前顛沛流離生活的哀怨。

那朱敦儒是詞人,聽了李師師這幽怨的傾訴,也喚起了他心中的萬千思緒,於是為李師師寫了一首《鷓鴣天唱得梨園絕代聲》相贈:

唱得梨園絕代聲。前朝惟數李夫人。自從驚破霓裳後,楚秦吳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風北客兩飄零。尊前忽聽當時曲,側帽停杯淚滿巾。

這首詞的大意是:北宋末年,在梨園中唱得最好的,要數名妓李師師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驚破了朝廷的霓裳羽衣曲,我們的師師也就此流落到江南,在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方聽眾喜歡的吳楚歌曲。

聽着北飛大雁的哀鳴和南方婦女的搗衣聲,在西風中,我們兩個流落南方的北客,痛感自己的飄零生活。我在酒桌上忽然聽到北方熟悉的樂曲時,不禁黯然放下手中酒杯,忍不住淚水沾滿了衣巾。

由以上的證據可以充分證明,李師師的確是南渡到了湖湘。

但在經受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再加上歲月的磨蝕,李師師現在已經年老色衰,不復當年的風采了。

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寂寂無名的終老於南方的市井間。[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