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三国志</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gugong.net/uploads/al…”)
 
 
行 19: 行 1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632 漢及三國文化史]]

於 2024年4月9日 (二) 14:00 的最新修訂

三國志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三國志》的悲哀:時代的悲哀亦是中華民族的悲哀相信看過《三國志》的人都會發現這個問題:《三國志》里絕大多數傳記都只寫成功和勝利的事跡,對於失敗只是一筆帶過,甚至提也不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武帝記》中關於赤壁一役的記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短短22字便把曹操生平最大的敗績,直接導致三國鼎立的戰役寫盡,而注釋也僅僅百餘字而已。對比官渡一役,洋洋灑灑六百餘言,注釋近千言。對於孟德來說兩次意義同等重要(這個我就不廢話了。個人認為官渡戰敗後,本初方面也還有相當的實力),差異盡如此之大。不看完整本書很難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正確認識。[1]

另一個問題是《志》里常常將所有功勞歸在一兩個君王或重臣名下。這就造成君主的傳記特別長(《武帝記》最典型,除掉注釋也有1。2萬字以上),而不少臣子的傳記極短,經常不明白一些人如何身居高位。以夏侯忄享為例,元讓在魏武時就位居前將軍,文帝時更是出任大將軍,可謂魏國武將第一人。但他的傳記嚴格來說只有500餘字(除掉韓浩的),戰績幾乎沒有,和他弟弟妙才根本沒的比。而兩人的封邑剛好相反:哥哥2500戶,弟弟800戶。不少網友對此頗為不解,以為元讓只是治國厲害。那麼為何他不像文若那樣作個尚書令?我注意到元讓在魏武后期曾都督26軍,而于禁救樊城時才統7軍而已,在加上元讓常常坐鎮後方,可見他有驚人的統率能力。我猜測安定後方,統籌邊疆的大小戰役都由他策劃指揮(要不哪來那麼多功勳);還有元讓經常隨曹操「從征」,我估計大的戰役經常協助曹操指揮、布局。如果不是這些原因,那只能說三國最「用人唯賢」、「目光神准」的曹操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把一個文官提拔為統領大軍的將軍。我想這不太可能。

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我想,除了陳壽個人的風格、喜好傾向外,更主要的是當時的文化高壓政策。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清楚,我就不細說了。我估計陳壽當時一方面為了「為尊者諱」而極力歌頌,另一方面又將功績限定在無從挑剔的戰功上。

我覺得他實施第一點的時候,故意以只歌功頌德的寫作風格來寫作,這樣可以避免有人說他刻意歌頌誰,觸怒當權者。我以為他把功績集中在一起的那少數幾個人,都是當時官方承認的英雄,這也是相同目的。作者大概故意把真相隱藏在整本書後面,既可以防備檢查,又能儘量保存真相。第二點可以從孔明治蜀,韓浩提議屯田,以及文若、蔣琬的政績簡略可以看出。一來亂世里內政本來就顯得相對次要,二來恐怕也不敢怎麼寫——要是老實寫出來,當權者還有什麼功績可言。

不能不感激作者寫出這麼一段相對有意義的歷史。但還是有那麼多真相,就這樣隨大江東去……時代的悲哀,亦是中華民族的悲哀。[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