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八月之光》威廉·福克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月之光》威廉·福克纳

图片来源

《八月之光》威廉·福克纳(Light in August)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七部长篇小说。

1932年2月19日,完成。这是一部反思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的小说,剧情的叙述是按照向前的时序,但也时时插入倒叙。象征主义的手法在书中大量运用。

许多人也许会好奇,为什么小说叫做“八月之光”。关于此,有不少说法,其中有人认为光(light)所指的是波登女士房子被烧毁时的火光。1957年福克纳在维吉尼亚大学做的演讲中,有人向他提到这个问题,他答道:

大约在密西西比州的八月中旬,会有几个日子预示著秋天。天气微凉,光线柔和鲜明,仿佛那光并非是今日的,而是来自远古时代。那儿仿佛会出现些来自希腊的牧农神、半羊人以及神祇。这些就是这标题所代表的意义。这标题令我愉悦,且让我想起一些事。它让我想起那比起我们基督文明更加古老的光辉时代……。

从这段答复中,我们可以看出,福克纳所说的“更加古老的光辉时代”,指的应该就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这两个西方文明的重要渊源。标题也许意味著故事与深远文学传统的关连,不只有基督文明,还有希腊罗马,也因此作者放了不少相关的象征、隐喻在故事中。[1]出处: 柔和鲜明的秋光──读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上)(下)》 - 联合文学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意识流文学 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 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所做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当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感言致词时,威廉·福克纳曾说: 唯有从人类心灵的挣扎中,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因为,只有心灵的挣扎、冲突,才值得作家去写,才值得作家去忧心、伤神。……作家的责任便藉著提升人类的心灵,藉著提醒人类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和怜悯等过往的荣誉……成为帮助人类绵延下去和战胜一切的支柱和栋梁。[2]

在西方文坛上被看作“现代的经典作家”。他的重要作品有《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斯诺普斯三部曲》(1940-1959)等。[3]

1962年7月6日,逝世。

内容简介

关于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性故事。这个姓名与耶稣基督近似的孤儿,是一个中产阶级白人小姐与墨西哥流浪艺人的私生子,母亲分娩时去世,父亲被深具种族主义偏见的外祖父枪杀。乔出生后不久便被外祖父遗弃在一所白人孤儿院。5岁时,因窥见保育员的隐私,被保育员诬告有黑人血统,从此被赶出孤儿院。虽然乔的外表与白人无异,但他背负着血统的十字架,因此他的行动“既不像一个白人也不像一个黑人”,与社会相疏离。33岁时,乔流浪到杰弗生镇当短工,结识了白人女性乔安娜,二人由相爱而同居。但是,当乔告诉乔安娜自己有黑人血统时,乔安娜提出结束关系。愤怒中乔杀了乔安娜,数天后,乔投案自首,主动接受白人对他的私刑处决。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莱娜·格鲁夫的喜剧性故事。农村姑娘莱娜天真纯洁、信仰虔诚,从阿拉巴马州来杰弗生镇找寻情人。 已经有孕在身的莱娜坚信情人会负责地与自己结婚,没想到事与愿违。幸亏遇到好心的工头拜伦·本奇,在他的帮助下,莱娜生下孩子,最后二人幸福地结合。[4]

故事背景

设定于三○年代美国南方,仍奉行禁酒令和种族隔离的时代。叙述情节主要分两主线,一条是关于白人女孩莉娜.葛洛夫,怀著身孕千里迢迢从阿拉巴马州到约克纳帕塔法郡的杰弗森小镇寻找情人,坚信情人承诺的她,沿途虽有不少善意的帮助,却遭无情背叛而得面对未来的不知所措。一条是关于乔.圣诞的坎坷境遇:自幼父母双亡的他,被怀疑有黑人血统而受迫离开自幼栖身的孤儿院,后被农场主收养却仍遭受迫害,命运多舛。叙述主轴虽按时空顺序,但也常夹杂倒叙回忆、内心独白、多方叙事观点;大量文学手法的灵活运用,却充满新意、富实验性的作品

书中描写不过十天的光景,过往记忆和内心情感穿插其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处处具隐喻、象征的段落和对于时情世态的描写,透过苦痛忧怨的书写,体现那深埋人类心灵深处、亘古不变的真实情感,也反省了种族、阶级、性别、宗教等议题。福克纳也借此书揭示了种族主义偏见对人心的影响和腐蚀已久。时至今日,种族偏见与性别歧视仍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当年出版后甫获《星期六论坛报》、《时代》杂志、《纽约先驱论坛报》等各媒体和文化评论界等正面好评。除了承袭作者昔作的史观,却也展现更宽广的视界,在种族议题的探讨更于当时开创了新的深度。[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