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亮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亮采》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闻济南怀利仁言:刘公亮采[1],狐之后身也。初,太翁居南山[2],有 臾造其庐,自言胡姓。问所居,曰:“只在此山中。闲处人少,惟我两人, 可与数晨夕[3],故来相拜识。”因与接谈,词旨便利[4],悦之。治酒相欢, 醇而去。越日复来,愈益款厚。刘云:“自蒙下交,分即最深[5]。但不识家 何里,焉所问兴居[6]?”胡曰:“不敢讳,实山中之老狐也。与若有夙因, 故敢内交门下[7]。固不能为君福,亦不敢为君祸[8],幸相信勿骇。”刘亦 不疑,更相契重[9]。即叙年齿,胡作兄,往来如昆季。有小休咎,亦以告。 时刘乏嗣,臾忽云:“公勿忧,我当为君后。”刘讶其言怪。胡曰:“仆算 数已尽[10],投生有期矣。与其他适,何如生故人家?”刘曰:“仙寿万年, 何遂及此?”叟摇首云,“非汝所知。”遂去。夜果梦臾来,曰:“我今至 矣。”既醒,夫人生男,是为刘公。公既长,身短,言词敏谐,绝类胡。少 有才名,王辰成进土[11]。为人任侠,急人之急,以故秦、楚、燕、赵之客, 趾错于门[12];货酒卖饼者,门前成市焉。

翻译

听济南怀利仁说:历城的刘亮采公,是狐仙的后身。起初,他的父亲刘翁住在南山,有个老叟到他家拜访,自称姓胡。刘翁问他住在什么地方,胡叟说:“就在此山中。这里清闲人少,只有您和我两人,可以早晚相聚在一起,因此来拜识您。”刘翁于是和他交谈,见他言词意趣敏捷,很喜欢他。摆上酒菜欢饮,直到喝醉了才走。过了一天胡叟又来,两人的交情越加诚挚深厚。刘翁说:“自从与您相交,情谊就非常深厚。只是不知您住在什么地方,到哪里去给您请安问好呢?”胡叟说:“不敢隐瞒,我实是山中的老狐,和您有前世的缘分,因此敢到您门下相交。固然不能使您有福,但也不敢使您有祸,希望您相信我,不要害怕。”刘翁也不怀疑,对他更加敬重。就叙起年龄,胡叟为兄,往来犹如兄弟。即使是有小的吉凶事,胡叟也来告诉刘翁。

当时刘翁没有儿子,胡叟忽然说:“您不用忧愁,我定当作您的后人。”划翁对这种奇怪的说法感到很惊讶。胡叟说:“我算着自己的寿数已尽,眼看到了去投生的日期了。与其投身到别人家里去,哪如生在故人家?”刘翁说:“您仙寿万年,怎么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胡叟摇头说:“这些事不是您所能知道的”。于是走了。到了夜里刘翁果然梦见胡叟来,说:“我现在已来到家了。”刘翁醒来,夫人生了个男孩,这就是刘亮采公。

刘公后来长大成人。身材很短,言词敏捷诙谐,很像胡叟。他从小就有才名,万历壬辰年成了进士。刘公为人好打抱不平,急人所急,因此秦、楚、燕、赵等地的客人,都进出于他的家门。哪些卖酒卖饭的人也都集中到这里来,家门前竟成了个市场。[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