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巴掌童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巴掌童话》

《小巴掌童话》是2006年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秋生。本书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原文摘抄

夏日里的小巴掌童话

七月黄昏的窗口

小熊坐在窗口,他呆呆地望着窗外。

弟弟小小熊说:“哥哥,别傻看着窗外了,快来看电视吧,有好节目呢!”

“不。”小熊说,“我爱七月黄昏的窗口。”

小熊看见,七月黄昏的窗外,晚霞涂红了半边天空。她是用柔白的云朵,为疲劳的夕阳擦拭着脸,才被夕阳染得通红通红的;七月黄昏的窗外,森林请轻风为夕阳送去绿叶特有的清凉,让劳累了一天的太阳有个好心情;七月黄昏的窗外,小山雀和画眉鸟在唱着晚归的歌,他们把自己撒落在枝头的歌声,献给夕阳,献给晚霞,献给轻风和森林,当然也献给站立在窗口的小熊。

小熊坐在窗口,他说:“多美啊,七月黄昏的窗口。”

这时,小小熊也被哥哥专注的神情吸引住了,他离开了电视机,也呆呆地望着窗外说--

“多美啊,七月黄昏的窗口……”

八月的小池塘

我爱八月的小池塘。

八月的小池塘,有轻风掠过水面,有水草悠闲地漂动和荷花幽幽的清香;八月的小池塘,机灵的小虾在水中整理他的长须,鱼儿呆呆地对我凝望,腿儿细细的水蜘蛛,在映着芦苇的水面画着美丽的图画;八月的小池塘,白天有蓝蜻蜓轻盈的倒影,晚上,小小萤火虫打着亮亮的灯笼,在帮小蝴蝶寻找她失落的花手帕;八月的小池塘……

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

爱上了这八月宁静而多变的小池塘。

常春藤的诗

常春藤是一位勤奋的诗人。

夏日里,他把他绿色的诗写在地上、墙上,写在坡地边,写在石头上,也写到了粗大的树干上……

常春藤向每个走过这里的人问道:

“我写的诗怎么样?”

蜥蜴说:“你的诗是伞,遮着我真荫凉!”

小松鼠说:“你的诗是铺在地上的绿毯,走在上面很舒服。”

一只飞来的小鸟说:“常春藤,你的诗是小毛虫们的摇篮,是给我盛美食的饭碗……”

一朵小蘑菇说:“常春藤先生真了不起,每个人都从他的诗里读出了不同的内容。”

夹一张绿叶在你最爱读的书里

夹一张绿叶,

在你最爱读的书里。

于是,每当你翻开书--

会跑出夏日的阳光,夏日的云,夏日淙淙流淌的小溪和树荫浓浓的绿。

于是,你心爱的书里,

每一页都有了一个夏日的童话。

冬日里,你读它会感到温暖。

夏日里,翻开它会触摸到阵阵凉意……

西瓜

刺猬小哥儿俩守候在河马身边。

河马感冒了,他发烧发得很厉害。

河马张大干裂的嘴,他连做梦都想吃西瓜。

在这片地方,只有犀牛大叔的院子里有西瓜,可是谁都知道,犀牛是个非常严厉的人,别人很难从他那儿得到西瓜。

刺猬小哥儿俩很着急,为了好朋友河马哥哥,他们愿意用自己最好的东西,去和犀牛换西瓜。刺猬小哥儿俩一起来到犀牛大叔的院子里,刺猬哥哥对犀牛说:

“犀牛大叔,我愿意用一篮最棒的蘑菇,加上一小口袋栗子,来换你一个西瓜。”

“去去去!”犀牛很凶地说,“我不爱吃什么蘑菇和栗子。小馋鬼,留着你们自己吃吧!”

“那么,我用我和哥哥费了很大劲儿捡来的漂亮贝壳,来换你的西瓜行吗?”刺猬弟弟胆怯地问。

“这是小孩子的玩意儿,我才不稀罕……”犀牛瞧也不瞧一眼刺猬弟弟手中的漂亮贝壳。

“犀牛大叔,”刺猬哥哥想了一下又开口说,“我能用一个原因来换你的西瓜吗?”

“那得看什么原因。”

“河马哥哥病了,发烧发得很厉害,他想吃一个西瓜来解渴、降温。”

“不用说,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完全可以换一个最大最甜的西瓜!”

犀牛说完,就从院子里摘下一个最大最甜的西瓜,给了刺猬小哥儿俩。

刺猬小哥儿俩抬着这只大西瓜,他们要告诉河马哥哥,这是他们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犀牛大叔那儿换来的大西瓜。

蟋蟀和纺织娘的聊天

蟋蟀和纺织娘碰到了一起。

他们在草丛里友好地聊天。

纺织娘用纺织娘的语言,和蟋蟀说话:

“叽叽叽叽……”

蟋蟀也用蟋蟀的语言,回应纺织娘:

“㘗㘗㘗㘗……”

草丛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叽叽叽!”“㘗㘗㘗!”“叽叽!”“㘗㘗!”

这时,他们听见树上响起乌鸦粗哑的嗓音:

“咕呱,咕呱;咕咕,呱呱……”

粗暴的声音吓了蟋蟀和纺织娘一大跳,他们听懂了乌鸦的话:“小东西,你们俩再敢叽叽喳喳,我就把你们当点心吃了!”

孤独的乌鸦因为没有朋友,他嫉妒蟋蟀和纺织娘的聊天。

蟋蟀和纺织娘几乎同时对着树上说:

“叽叽,叽叽叽!”“㘗㘗,㘗㘗㘗!”

那意思是说:“去你的吧,粗暴而孤独的家伙,你别想用威吓阻止两个好朋友的聊天!”

蟋蟀和纺织娘换了一个地方,他们来到一个非常安静的角落,又开始了聊天。

纺织娘用纺织娘的语言对蟋蟀说:

“叽叽,叽叽!”

蟋蟀用蟋蟀的语言回应纺织娘说:

“㘗㘗,㘗㘗!”

他们就这样放声聊着--

“叽叽叽!”“㘗㘗㘗!”

“叽叽?”“㘗㘗㘗㘗……”

“㘗㘗?”“叽叽叽叽……”

他们聊得好开心,好热闹。

森林,请开步走

小灰儿和小棕儿是亲亲热热的哥儿俩。

他们是两只小松鼠。

春天来了,冰雪化了。雪水从松枝上滴答滴答地掉下来,渗进已经苏醒的深褐色的泥土。在一个角落里,迎春花悄悄地开出一朵小黄花,像一把金色的小号,迎春花的柔软枝条,仿佛涨青了脸,在使劲儿地吹响小金号,告诉人们--

春天来了,春天降临在森林的每个角落!

小灰儿和小棕儿在森林的边边儿上追逐游戏。

春天来了,谁不高兴呢?谁不是充满着活力呢?小哥儿俩玩累了,想吃点儿东西了。

小灰儿想起,他去年秋天时,在森林边的小溪畔,埋下过几个榧树的硬果,他现在想挖出来吃了。

小棕儿想起,他去年秋天时,在森林的土坡上,埋下过一个小松球,他现在想挖出来吃了。

松鼠们都是在秋天里藏起过冬的粮食的。

他们找啊找。咦,果子上哪儿去了呢?

只见埋果子的地方,长出了几枝小嫩芽。

“啊,它们变成小树苗了!”小灰儿和小棕儿乐得抱在一起了,这是他们无意中种下的小树,这是属于他们俩--小灰儿和小棕儿的小树。

小棕儿说:“你瞧,由于我们种下了树,森林向前移了一步!”

小灰儿说:“多好啊,我们今年还要在森林边上,埋下很多的小松球、榧子、小榛果……让一排排小树苗长出来,让森林不断地向前走,向前走!”

小灰儿和小棕儿互相搭着肩膀,快乐地唱起了歌:

向前进,向前进,绿色大森林,

走遍那荒原和山岭……

秋天的故事是迷人的

秋风婆婆喜欢讲故事。

当她飞过山野的时候,枫树、乌桕树、槭树,都摇晃着每张叶子,出神地听啊,听啊,乐得涨红了脸。

于是,在绿色的树丛里,有了一棵棵叶红如火的树。树上的每张叶子里,都藏着一个秋风婆婆讲的故事--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是色彩斑斓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是令人陶醉的故事。

落 叶

小松鼠银银和灰灰,是一对双胞胎。他们诞生在春天,生长在夏天,如今正盼着秋天的到来。

听妈妈说,等树叶落下来的时候,秋天就到了,银银和灰灰希望秋天快点儿来。

终于,在一个红日西落的傍晚,当他们哥儿俩在一棵白杨树上玩的时候,一片树叶飘落下来,正巧打在银银的头上,把银银吓了一跳。灰灰乐得拍手唱了起来:

落叶飘,落叶飘,

夏天去了秋天到……

他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妈妈笑着说:“秋天还早着呢,这片树叶不是自己掉的,是被乌鸦碰下来的。”

又过了好久。一天,银银和灰灰出门看他们的叔叔大尾巴。大尾巴叔叔住在不远的一棵酸梨树上,只见他拖着蓬松的尾巴,正在忙着把晒干的果子往洞里搬。银银和灰灰说:

“叔叔,你在忙什么呢?”

“秋天已经到了,我得贮备过冬的粮!”

“秋天到了吗?我们怎么不知道?”小哥儿俩惊奇地问。

“你们没看见,刮了一夜秋风,树叶掉了不少。”大尾巴叔叔指着酸梨树说。

果然,酸梨树的叶子只剩下不到一半了,树下堆着好多落叶,小兔子走过时,落叶沙沙直响。

“可是,我们住的那棵树,一片叶子也没掉呢!”

“你们住的什么树?”

“松树。”

“这就对了,松树是针叶树,无论秋天还是冬天都是不落叶的。而白杨、酸梨树这样的阔叶树,大都要掉叶子的。”

银银和灰灰蹦蹦跳跳回家去了,一路上他们看到好多飞舞而下的枯叶,银银和灰灰又快乐地唱了起来:

落叶飘,落叶飘,

夏天去了秋天到,

我们藏好过冬粮,

冬爷爷就来把门敲!

铺满黄金巴掌的水泥道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时候,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上还是潮湿的,时时还能看见一个个亮晶晶的水塘,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相反,很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欢跳着、歌唱着……

要是不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作者简介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1]

參考资料

  1. 张秋生-360百科2018-06-07 来源: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