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乡巨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它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如同《暴风骤雨》一样,《山乡巨变》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019年9月23日,《山乡巨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者

周立波

内容简介

1958-1960年发表。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

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丰收。作品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刻画了一批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作者介绍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翻译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1939年赴延安。解放后任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暴风骤雨》及短篇小说《湘江一夜》等。 [1]

改编连环画

同名连环画《山乡巨变》是由小说改编而成,一套四本,由著名画家贺友直绘,1961年7月-1965年3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根据周立波的同名长篇小说创作的《山乡巨变》中,他借鉴《清明上河图》及明清版画,采用俯视和多角度的构图,对南方丘陵地带的山乡环境作了出色的描绘。他借鉴陈洪绶的人物画,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许多性格鲜明、亲切感人的形象。

《山乡巨变》的抒情风格、民族特色不仅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而且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国连环画创作的最高代表,被文艺评论家们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1963年,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会上,荣获一等奖。这部思想性、艺术性较高又独具风格的作品的问世,不仅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而且引起全国画坛的注目。打开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那些生活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湖南山乡的人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言一行、-举-动,被描绘得妙趣横生,真切自然,一时成为初学者的学习范本和美术爱好者的珍贵藏本。有的读者甚至因此改变了原来轻视连环画的观点,承认它是无愧于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

1963年,在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我国首届连环画评奖中,连环画《山乡巨变》获得金奖,成为中国新时期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

绘画作者介绍:贺友直(1922-),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我国著名连环画家,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的连环画作品还到过英、法等国展览,在西方国家展览后有人说,"看了贺友直的画,才懂得中国一些道理"。他应邀在法国的美术学院讲课,深受学校学生的欢迎和爱戴,令法国学生仰慕不已。他离开时,该校学生派代表前来送行,说大家不敢来,怕忍不住会哭。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时,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1985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贺友直谈连环画创作》专辑,以及《贺友直短篇连环画选集》、《贺友直画自己》、《中国连环画名家经典-贺友直》等。他的名字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中。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