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神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神曲》义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的作品。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以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

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净界)以及天堂中各种名人的对话,反映出文化领域的成就和重大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也可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长达一万四千馀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著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阿利盖利·但丁(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现代义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他被认为是义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

但丁的生平记载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

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20岁时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有3子1女存活。

名言

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内容简介

《神曲》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全诗三卷,分别为《地狱》、《炼狱》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诗人描述了他在一三○○年复活节前的凌晨,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拦住了去路。正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女子俾德丽采之托前来援助。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惩罚罪孽灵魂的地狱,穿越了收容悔过灵魂的炼狱,最后由俾德丽采引导他经过了构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后,终于到达了上帝面前。这时但丁大彻大悟,他的思想已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整篇诗到此戛然而止。[2]

但丁在游历地狱和炼狱时,遇到的不少灵魂生前都是历史上或当时的著名人物,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寓意,也具有很强的神学和宗教色彩。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薄伽丘在撰写《但丁传》时,为了表示对但丁的崇敬而加上“神圣的”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一说《神曲》用意大利文写成,而非官方语言拉丁文,行文不过于严肃,而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全诗为三部分

《地狱》、《炼狱》、《天堂》,以长诗的形式。

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著深邃的道德涵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以此来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神曲》代表了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得以产生,是与当时义大利的社会状况、诗人所具有的深厚学识和独特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但丁生活的时代,已不同于是世纪前期欧洲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商业极不发达、基督教完全垄断意识形态的状况。13世纪时,义大利北部的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斯、米兰等地,由于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

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

另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斯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

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阿利盖利·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3]

创作背景

但丁生活的时代,已不同于十世纪前期欧洲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商业极不发达、基督教完全垄断意识形态的状况。

13世纪时,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地,由于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但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而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域名称,经济的发展也极不平衡。[4]

政治主宰

政治上主宰意大利的, 主要有两大势力, 一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为罗马教皇。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中世纪中期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名称。

962年,当时的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德国国王奥托一世(936—973在位)加冕,封其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领有意大利。因此,历任帝国皇帝,均为日耳曼血统。由于德国本身内乱不息,其国王只是势力或强或弱的封建主,统治中心一直在德国,对意大利的控制也时紧时松。罗马教皇则一直把意大利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帝国皇帝矛盾重重。

意大利人民希望国家统一,而教皇与皇帝的斗争及他们各自的野心则是统一的障碍。他们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唯恐统一的意大利对其统治构成危胁。错综复杂的矛盾,使意大利的政治生活异常活跃,政敌之间的对峙,不同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常以极为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丁就是政治迫害的见证人之一。

文化领域

从文化领域看,基督教对欧洲思想的严密控制,到12世纪时已显出力不从心。在其神学探讨过程中,常需借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有的观念与逻辑论证方法,证明和论述神的存在及属性,阐述尘世与彼岸的关系。但在12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古希腊罗马时期著作开始汇编。教会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神学理论寻找方法论和依据,但研究者们却从中发现了与基督教理论完全不同的另一重文化境界。[5]

意大利出现了西欧最早的一批古典学者,但丁就是其中最博学者之一。

早在青年时期,但丁就以激昂的政治热情加入了贵尔夫党,投身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并参加了粉碎基白林党的战斗。贵尔夫党在佛罗伦萨掌权后,但丁被选为该城行政官。该党后又分裂为黑白两党,但丁属于白党,反对罗马教皇对佛罗伦萨的干涉。

教皇伙同法国军队支持黑党于1302年击败白党,掌握了政权,开始清洗白党成员。但丁被没收全部家产,判处终身流放,自此再未回到故乡,直至客死于拉文那。

但丁有诗人的柔肠与激情,也有学者的锐利与智慧,他是当时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又是在时代激流中冲浪的政治家,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问世的基础。

经过长期酝酿和构思,但丁开始创作《神曲》。

创作的日期难以确定

《神曲》写作的准确年月难以确定。

根据文学史家们的考证,大约始于1307年前后,《地狱(Inferno)》《炼狱(Purgatorio)》大约完成于1313年左右。

《天堂(Paradiso)》在但丁逝世前不久脱稿,历时10馀年。

诗学贡献

文学史上第一个意识到诗与隐喻这种亲密关系并通过诗歌意蕴的探究还原这一过程的人就是但丁。

但丁曾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和《论俗语》中谈他的诗学主张时说诗有四义:字面义、隐喻义、道德义和神秘义。他所创立的诗学理论可以称作“诗为隐喻说”。但丁的“诗为隐喻说”有著深厚的宗教底蕴,隐喻是人类早期表达思想的基本方式,因为这个时期的人类还不能用分类与抽象的方式,只能就形像作为整体的把握和表述,而形象的整体表达本身就蕴含著多层面含义。在基督教徒看来,此岸世界是上帝之国在人世的投影,或曰世界是上帝写的一论著,上帝以此来向世人昭示意义和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圣经》便是一本记录了上帝之隐喻的大书。因而对圣经的阐释也成为了一项隐喻活动。

隐喻解经

“隐喻解经”始于公元1世纪大哲学家斐洛。“斐洛认为《摩西五经》中摩西使用了神话的、历史叙述的和祭仪律法的外在形式,然而表述的却是内在像征意义和精神意义。”但是斐洛的阐释不是从字面意义出发,同时也不注重挖掘传统的道德寓意而是直接生硬地引入了宗教神秘义。因此,斐洛的释经思路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任意性。

但斐洛的确具有开创之功,开创了发掘微言大义的释经传统。这一传统经过后代学者们的不断完善,隐喻解经的意义逐渐被规范为字面义、隐喻义、道德义和神秘义这四层稳定的含义。与斐洛不同,阿奎那非常重视字面意义的作用。他认为只有从字面义出发,所有的引申义才有存在的根据和基础,才不致在理解上发生混乱。

尽管阿奎那对隐喻解经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并没有将它运用到诗歌的解读之中。因为在他看来诗歌除了虚构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上帝的语言才有深刻神秘的含义。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是由但丁完成的。 但丁将托马斯·阿奎那隐喻解经的思想应用到诗学里提出了“诗为隐喻说”。“但丁对中世纪诗学的最大贡献,是将在阿奎那还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世俗的诗,有意义地抬高到了足以与神学比肩的崇高地位。”从此,神学不能够再藐视诗歌,因为诗歌能够借助形象表现真理。

诗学史上的开创

虽然研究者们十分重视但丁的“诗为隐喻说”在诗学史上的开创性,但却很少认识到但丁的诗学思想在他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四义”在作品中的具体意义、应用方式以及造成的表达效果几乎没有进行过探讨。一些研究者认为“四义”只是但丁表达自己诗学思想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实质意义。但姜岳斌所说“字面义是通过文字直接传达的信息或直接描绘的形象,而隐喻义、道德义和神秘义都是字面义在不同的象征层面的延伸。很显然,这是但丁从诗歌创作或解读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诗学思想,而并未在内容方面予以更多关注。”

事实上,诗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在但丁这里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在但丁的作品中,他的诗学思想才彰显出来。但丁十分重视他诗歌所包含的多重意蕴,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谈到《神曲》的意义时他说道:“必须知道,我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反之可以说是'多义的'。

就是说,含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照文字上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照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第一种可以称为自己的意义,第二种可以称为讽喻的或神秘的意义。

为了更清楚地阐明这种论法,可以把它运用到如下诗句:'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宾离开了说异言之民,那时犹大是主的圣所,以色列是他的领土'。如果只看字义,这句诗对我们说的是摩西时代以色列的儿女离开埃及;如果看它的讽喻意义,它说的是基督为我们赎罪;如果看它的道德意义,它说的是灵魂从罪恶的哀伤悲惨中转入蒙恩状态;如果看它的神秘意义,它说的是神圣的灵魂摆脱尘躯的奴役而享受永光的自由。 ”

但丁不厌其烦地强调《神曲》的多重含义,并以圣经中以色列出埃及为例详尽阐释其中的四义。由此可见,但丁十分重视对《神曲》多层意蕴的发掘,希望埋藏在作品中的四义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得到他们的理解。

名家评论

鲁迅在但丁身上看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价值,所谓“迨兵刃炮火,无不腐蚀,而但丁之声依然”。

梁启超写过一部历史剧《新罗马传奇》,把但丁作为主人公,讴歌他是革新者的先驱。

茅盾在抗战期间奉但丁为民族坚毅精神的代表,爱国者的楷模。他把但丁和屈原比较,发现这两大诗人中间,有著“不少有趣味的类似”。

郭沫若对《神曲》另有一种浪漫的感应。他在《漂流三部曲》中信誓旦旦地表示,但丁为贝娅特丽丝写了《神曲》,他定要为自己的心上人写一部长篇小说。

巴金对《神曲》的接受则颇有悲壮色彩。巴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惨遭迫害。他分明觉得,这便是但丁笔下的“地狱”;因此,他时常背吟《神曲·地狱》的诗句,从中汲取同魑魅魍魉抗争的精神力量。

胡适苏曼殊老舍等人,也依据迥异的个人经历、气质和追求,各各不同地表达了对但丁的赞赏和共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