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踏歌图》 宋 马远

《踏歌图》 宋 马远 《踏歌图》是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乡民形象:一个中年村民,因为高兴多喝了几碗酒,步履蹒跚,摇摇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个盛酒的葫芦却没有忘记,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同样也喝了不少酒,一只手拄著拐杖,另一只手高高抬起,双脚离地,手舞足蹈,兴奋异常。画幅的左下角男女两名幼童,他们回过身来,瞪著惊异的眼睛,看著自己的长辈,平时家长的恃重和威严怎么都没有了?年龄稍大的女孩,还用手摀住了嘴巴,偷偷在发笑。这两组点景人物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踏歌”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画家马远“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在是太高妙了。

“踏歌”佚事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著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热闹。 [1]

目录

画家马远生平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四大家之一。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其山水画特色包括苍劲的大斧劈皴,瘦硬如屈铁的拖枝,简率淋漓的墨韵。最特殊之处是他创造了构图简洁、常能以偏概全,从小中见大,故时人称之为“马一角”。 [2]

“ 斧劈皴 ”

他运用毛笔的侧锋平扫,以表现陡峭的山势和坚硬石头的质感,山石犹如巨斧劈出一般,这种用笔的方法被人称之为“ 斧劈皴 ”

一门五代,七人为宫廷画院名家

从马家驰名北宋至南宋画坛综述,马贲以“佛像马家”成为北宋宣和待诏,马兴祖为绍兴年间画院待诏,他曾画宋高宗赵构宠妃《刘娘子像》博得皇帝首肯,马公显马世荣兄弟两均为绍兴年间授承务郎、画院待诏,赐金带,马逵为画院待诏,马远荣冠“南宋四家”之一,马麟为画院祗候,可谓一门五代,七人为宫廷画院名家,在中史上十分罕见。

《踏歌图》 赏析

《踏歌图》是斧劈皴法的经典之作。有趣的是,此画作为马远的代表作,从意境上看是一幅山水画,实际又是一幅风俗画。此画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画境,下半部表现了老农“踏歌”的欢乐场景。这种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马远能够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显示出他卓越的构图技巧。虽然,画中的柳、梅、竹,飘逸绰约,田埂上的老农边歌边舞,欢笑踏歌,但在远近叠峰的松林之下,留白的“云雾”将立轴画面一分为二,透显出灵秀幽深,旷远奇幻,清远疏秀的仙境。特别是画中那神秘的宫阙楼台,它不仅与平民百姓之间远隔著弥天云雾,又给人一种高山仰止般的敬畏。无疑,这种画面构图符合皇家园林治世、神仙、自然的三种境界。

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一首诗欣然抄录在画面上方:

宿雨清矶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也是宋朝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供奉宫廷的画院画家马远即以此诗为题作画。 [3]

传世作品

《踏歌图》最为著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径春行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雪滩双鹭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月下观梅图》 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寒江独钓图》藏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

《柳岸平桥》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乘龙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华灯侍宴图》两本,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藏于重庆市博物馆。

《梅石溪凫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欢梅图》,藏于上海博物馆。

《西园雅集图》卷,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

《水图》绢本淡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十二段,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馀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 [4]

收藏

《踏歌图》为绢本水墨,纵192.5,横11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