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斯蒂芬·茨威格作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小说首次发表于1927年。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淋漓尽致地表了不自觉的冲动和理智之间的搏斗。

综观整部小说,作者以精湛的心理描写手法,把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细致、准确的刻画,发掘出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向读者展示出他们不曾示人的一面。

内容简介

一位年过六十、富有高雅的英国寡居女人C太太,旅人们对饭店发生的风化案发起激烈的争论之后,向“我”倾诉了困扰她一生的二十四小时经历:当年,也就是她丈夫去世的第二年,四十二岁的C太太独自一人来到蒙特卡罗,空虚寂寞的她在赌馆里迷上了一位嗜赌如命的年轻人。短短的二十四个小时里,C太太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只是好奇那双具有无限魔力的手,到急切挽救站在死亡边缘的他,再到意乱情迷失身于他,后来疯狂到不顾一切地想要和他远走天涯。可是,C太太一厢情愿的牺牲并没有让这个年轻赌徒洗心革面,换来的却是当众的侮辱和情感的欺骗,这样的结果使得C太太之后的人生蒙上了羞愧、痛苦和自责的阴影。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理性思潮的影响下,西方作家的创作视角普遍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大多都认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从万千事物中去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当然,茨威格也是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他的小说“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及其生活遭遇”,以其出色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独特的心理领域。

人物介绍

C太太

C太太在这二十四小时的过程当中完全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举动,文中有一段描述就表现的相当明显“我猛吃一惊……我惊讶无比,我全身瘫软,我像受了电击,我毫无知觉了……我想抵抗,我要逃脱…可是,我的意志麻痹了……。”也就是说在二十四小时内“爱上“赌徒,是因为C太太的“本我”在作祟。她的生活平静被打破了,这使她的“本我”与“自我。发生了各不相让的斗争。C太太在这之前“自我“与“本我”相安无事。她丈夫的去世使C太太。突然陷入了空虚寂寞中。赌徒的本性暴露使C太太没有再陷入迷乱当中。她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生活当中,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又过上了原来的安静、闲适的生活。

赌徒

赌徒的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双重人格”。他的人格的一面是:他想成为优秀的贵族青年。在他受到C太太的帮助的时候,他的心中也有了获得新生的喜悦。他在感受到自己原来还有希图,感觉到幸福的时候,他原本连睡觉都无法使自己平静下来的,但是这个时候他的睡态是像“沉睡中的婴儿舒爽自然,有时候会散发出天使般的明辉。”他在得到C太太的帮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感谢与忏悔令C太太都感觉到讶异。这种仟悔使他一再低下头去,卑恭地碰击着经案,越来越昂奋地一再重复着那些外国话,表现出难以形容的激烈情绪,越来越热切。他还在C太太面前对着上帝发誓:“我永远不再赌钱,从此痛绝一切赌博,我立誓不在把自己的生命和名誉,断送在这样的激情之下。” 可是发誓还是不能使他走出“群魔”。因为另一方面,赌徒的“本我”十分的活跃。他的赌钱欲望令人称奇,他在和C太太表示忏悔时,“一谈到赌钱他就目光炯炯,脸上所有的神经像触电般的不住抽搐。讲到那儿他自己似乎还像当时一样激动不已。”他在看到钱这个东西的时候,他就不能自已了,正因为他的这股热情,最终,他只能被他的“本我”推向万丈的深渊,走向自杀的局面。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这篇小说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最细腻、精致的笔触把人物内心激烈的痛苦挣扎展现出来,茨威格的心理分析都是平铺直叙,但是却处处充满人格的激烈斗争,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内在的心理分析,很多在人物身上不恰当的行为,不该发生的感情,不合常理的想法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把人物心灵纠结的过程展现出来,让读者们能感受到灵魂的震动。 小说在人道主义突出的内涵中,以牺牲的精神作为人性具体表现。C太太是一个充满仁爱和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女性形象,通过对她“非理性激情”的刻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丑恶虚伪的社会关系,赞美了人与人之间同情、仁爱、自我牺牲来拯救的精神,也能深刻的表达作家人道主义济世救世的理想。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情怀基调是现实主义,他尤其选择资产阶级社会中“柔弱的人”妇女的不幸遭遇来作为题材,谴责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人善良品质的残害,在男权社会下相比较同情女性,并为女性付出的代价作出牺牲给予了深深的感激。 最终《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做了那么大牺牲之后,也没能阻止贵族青年重返赌场的结局,告诉人们这种以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来改善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达到改造社会道德的人道主义理想有着明显的空想。在抽象的作品中,茨威格是满怀激情的,他同情受侮辱的弱者,在现实中无力改变他们的不幸处境,所以只有乞求宽恕与仁爱,提倡自我牺牲精神。

艺术特色

在这篇小说里,有大量又多又密的关于手和脸的细节描写,与其说是外貌描写,倒不如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文中也对这点给出了详细的例证,比如:“贪焚者的手抓狂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弛,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跳弹,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势里表露无遗。他们强带欢笑的嘴唇和故作镇静的目光所想掩盖的本性,早已经从手势里全部透露了。”当然,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震慑C太太的那双“超群出众”、“世间唯一”的手——当圆球在码盘上波动的期间,两只手“像两匹居民的猛兽互相扭打,使指节间发出轧碎核桃一般的脆声”;赌局揭晓的一刻,两只手“顿时解开”,“颤抖着”,忽然,“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开始下注,而左手也“竖直起来,慢慢滑动”,“愉快爬行”,向“瑟瑟发抖”的右手挨拢。这一系列手部的描写,就如一张准确记录心理活动的“心电图”,把年轻赌徒在等待结果时的紧张和恐惧,在输钱之后的绝望和死寂以及再次下注表现出的狂热和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同时,也将C太太对这双手的痴迷写了出来。 大师巨匠的温馨情爱小说选《暖暖的都是爱》[1]

作品评价

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张玉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茨威格的描写非常优美、高雅、细腻,诗意浓郁。 中广网:《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得可谓惊心动魄。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剧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二十六课)《全神贯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选入(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