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一阐提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录

名词解释

字面意思为“有欲求的人”,指因为缺乏引生善果的根本条件,而无法成就觉悟、实现解脱的人。又称“断善根者”。关于一阐提的义理争论,主要集中在众生能否成佛的问题上。如唯识法相一系,就一阐提缺乏善因而言,主张必不得成就;如来藏、华严等系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且待开显而已。前者将一阐提作为本性,后者似以其为暂时的状态。

引例1

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 (我一直宣说,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即使是断除了一切善根的人也有佛性。 断除善根的人虽然没有善业积累,但其本有的佛性是好的。由于未来仍可能积行善业,所以说这些人也都有佛性。)

引例2

合经及论,“阐提”有三……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二乘定性。 (释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 (结合经论所说,一阐提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具备条件,但未实现成佛结果的,这叫大悲阐提;其二,是不具备条件,但能够借助佛力成就结果的,这叫有佛性而断除善根的阐提;其三,是条件和结果都不存在,叫作无性阐提,即只有实现声闻、缘觉两种道路的本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