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丁宝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宝光
别名 讳朝炳,名勋,式勋、
锡勖,士雄,又号筱澄
出生年 1872
死亡年 1903
教育背景 邑庠生
参与社团 《鹿苑吟社》
著作 〈诗抄〉 ,〈吟香山馆什作〉 ,〈对联作品〉 ,
〈论文习作集〉 ,〈孙太尊观风课稿〉
作品出处 《洪弃生先生遗书(二).披晞集》 ,
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

丁宝光(1872~1903),讳朝炳,名朝勋,字式勋锡勖,号士雄,又号筱澄。清彰化鹿港人。

生平

为当地进士丁醴澄次子。自幼资聪敏,长辈多以大器视之。光绪十七年(1891)入彰化县学为邑庠生。光绪十九年(1893)与蔡谷元之女蔡槎结婚。丁家与蔡家为当时鹿港的名门望族,两家联姻,为时人所称羡。甲午战起,丁宝光随族人返祖籍泉州陈埭避难;事平后,曾返鹿港岁馀,又返回陈埭。此后,于当地设塾教授宗族后辈,并为宗族撰写赞文、祭文,及重修祖祠、家祭、墓祭等序文,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逝世止。

著作

丁氏书法娟秀,曾用端正匀整的馆阁体抄录〈史记本纪〉、〈圣祖御批通鉴纲目全录〉。与鹿港诗人洪弃生交谊甚笃,经常吟诗唱和,流露相知相惜之情;亦与鹿港文人施梅樵有来往。返鹿期间,曾加入“鹿苑吟社”。生平作品有:〈诗抄〉(完稿于1893年)、〈吟香山馆什作〉、〈对联作品〉、〈论文习作集〉、〈孙太尊观风课稿〉等。[1]以下诗作辑录自《洪弃生先生遗书(二).披晞集》、林文龙编《台湾诗录拾遗》。

七言律诗

新妇词
静对[2]菱花[3]扫柳眉[4],妆台[5]新样[6]料郎知。
晓夸点额[7]红梅[8]艳,京兆[9]传神[10]笔一枝[11]


  1. 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1年。
  2.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三首每篇各用一韵 其二 静对真图呼绿齿,偶开神室问黄芽。 唐 皮日休 洛中寒食二首 其一 嵩云静对行台起,洛鸟闲穿上苑飞。
  3. (1).菱的花。 南朝 梁 简文帝 《采菱曲》:“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 郁达夫 《车过临平》诗:“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 (2).指菱花形的花纹。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 前蜀 韦庄 《捣练篇》:“白袷丝光织鱼目,菱花绶带鸳鸯簇。” (3).指菱花镜。亦泛指镜。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之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明 唐寅 《二郎神》曲:“整云鬟,对菱花,教人怕见愁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参见“ 菱花镜 ”。
  4. (1).形容女子细长秀美之眉。 唐 李商隐 《和人题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 前蜀 李珣 《望远行》词:“露滴幽庭落叶时,愁聚萧娘柳眉。”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嫦娥 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 (2).指柳叶。因柳叶细长如眉,故称。 宋 范成大 《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诗:“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
  5. 妇女梳妆用的镜台。亦借指闺房。 明 屠隆 《彩毫记•颁诏云梦》:“旧家门迳满青苔,不是 辽阳 千载,羞宝镜,对妆台。”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 唐 马登封 为皇后制妆台,进退开合,皆不须人,巾栉香粉,次第迭进,见者以为鬼工,诚绝代之技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银汉横斜玉漏催,穿针瓜果饤妆台。” (1).梳妆台。 唐 卢照邻 《梅花落》诗:“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幻蓉》:“捧巨枣两枚,置于床前妆台上。” 许地山 《空山灵雨•香》:“她说著,便抽出妆台的抽屉,取了一条沉香线,燃著。” (2).指女子的住处。 唐 韩溉 《鹊》诗:“几度送风临玉户,一时传喜到妆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幽媾》:“俺因此上弄莺簧赴 柳 衙。若问俺妆台何处也,不远哩,刚则在 宋玉 东邻第几家。” (3).借指女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使小生目视东墙,恨不得腋翅于妆台左右。”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为觅妆台,即忙前去,休教迟捱。”
  6. (1).新式样。 唐 张祜 《送走马使》诗:“新样花文配 蜀 罗,同心双带蹙金蛾。”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一:“令 两浙路 诸州分造甲五十副,一以新样为之。” (2).新手法;新花样。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 鲁直 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 鲁迅 《彷徨•祝福》:“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7. 1.谓跳龙门的鲤鱼头额触撞石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鳣,鲔也。出 巩穴 ,三月则上渡 龙门 ,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后因以“点额”指仕途失意或应试落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鳣,鲔也。出 巩穴 ,三月则上渡 龙门 ,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宋 梅尧臣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诗:“怊怅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逢世》:“乘流妨点额,一跃可成龙。” 2.以笔点头额,吉祥之兆。事本《北齐书•文宣帝纪》:“既为王,梦人以笔点己额。旦以告馆客 王昙哲 曰:‘吾其退乎?’ 昙哲 再拜贺曰:‘王上加点,便成主字,乃当进也。’”
  8. 北户录红梅岭南之梅小于江左居人采之杂以朱槿花和盐曝之梅为槿花所染其色可爱 范成大梅谱红梅犹是梅而叶宻如杏与江梅同开红白相间园林初春绝景也 山堂肆考梅岭即大庾岭初岭路峻阻唐宰相张九龄开凿新路两壁峭立中涂坦平上多红梅故曰梅岭 谈苑王琪知歙州吴感作坼红梅小词寄之曰山花冷落何曾折一曲红梅字字香
  9. (1). 汉 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 三辅 之一。在今 陕西 西安 以东至 华县 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见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汉书•地理志上》:“ 京兆尹 ,故 秦 内史 , 高帝 元年属 塞国 ,二年更为 渭南郡 ,九年罢,复为 内史 。 武帝 建元 六年分为 右内史 , 太初 元年更为 京兆尹 。”亦省称“ 京兆 ”。 唐 张说 《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魂兮何归?京兆之野。”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二:“走马忽空京兆市,嫁衣重检 小蛮 箱。” (2).官名。 汉 代管辖 京兆 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 周 官, 秦 因之,掌治京师。 景帝 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京兆尹。” 唐 韩愈 《司徒许国公神道碑铭》:“其葬物,有司官给之,京兆尹监护。”亦省称“ 京兆 ”。《汉书•张敞传》:“ 敞 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有 韦群玉 者,京兆之从子,其文有可取者,其进而未止者也。”
  10. (1).谓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对象的神情态度。多用以形容艺术手段。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 顾 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宋 黄升 《木兰花慢•题冯云月〈二连环〉词后》词:“惟有空梁落月,至今能为传神。”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通首虚处传神,结语轻轻一击,妙甚。”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写白话,达意来得真切,传神来得妙肖。”粤剧《关汉卿》第四场:“四姐,你能体会 窦娥 性情风貌,演来一定传神。” (2).谓画人像。 宋 张师正 《括异志•许偏头》:“ 成都府 画师 许偏头 者,忘其名,善传神,开画肆于观街。一日,有贫人,弊衣憔悴,约四十许,负布囊,诣 许 求传神。”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传神》:“吾平生传神,不啻数十人,无一得真, 希纯 乃能若是。” 清 黄宗羲 《赠黄子期序》:“有 慈谿 魏霞生 者,无所传授,多为村落传神,无有不肖。”
  11.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才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禅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著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