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丁,汉语常用字 ,读作dīng、zhēng,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钉子,是"钉"的初文,后引申为壮健,又引申为人口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等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丁

拼音; dīng、zhēng

部首; 一

五笔; SGH

郑码; AI

笔顺; 一丨

字级; 一级(0005)

平水韵; 平声九青

注音; ㄉㄧㄥˉ、ㄓㄥˉ

异体字; 钉ࠆ�

笔画; 2

统一码; 4E01

GBK; B6A1

字源演变

丁,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中空(图2)与填实(图1)两种写法,像钉帽的俯视图。在战国及西汉时分别出现像侧视图的写法,如图6和图10,以后,古篆把锭的圆头保留,把锭的下部拉长,变成钉子形状。到秦代小篆则更将字讹变为图8,完全失去原状。此后二者合流,将上面像钉帽的部分简化成一横,钉脚变成竖弯钩,就是今天见到的楷书"丁" 。"丁"本是"钉"的初文。后来因为把"丁"用作"天干"--古代十个表示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的第四位;故此又另造了个以"金"旁表意,以"丁"旁表音的形声字"钉"。"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庖丁") 。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丁部】丁

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当经切。

康熙字典 古文:Ƥ。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当经切,音玎。十干名。《说文》:夏时万物皆丁实。丁承丙,象人心。《六书正讹》:丁,虿尾也,象形。凡造物必以金木为丁附著之,因声借为丙丁字。《尔雅·释天》:太岁在丁曰强圉,月在丁曰圉。《礼·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

又《唐书·礼乐志》:仲春,仲秋,释奠于文宣王,皆以上丁。

又五丁,力士。《蜀记》:秦惠王欲伐蜀,造石牛,置金其后。蜀人使五丁力士拖石成道,秦遂伐蜀。《杜甫诗》:论功超五丁。

又六丁,神名。《道书》:阳官六甲,阴官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

又《尔雅·释诂》:丁,当也。注:相当值。《诗·大雅》:宁丁我躬。

又民丁。《唐书·食货志》: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

又授田十亩,岁输粟二斛,谓之租丁。

又《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杜甫诗》:畦丁负笼至。《宋史·高宗纪》:团敎峒丁枪杖手。又:罢廉州贡珠,纵蛋丁自便。《何异传》:募山丁,捕首乱者。《唐璘传》:团结渔业茶盐舟夫芦丁,悉备燎舟之具。《元史·博尔忽传》:畲丁溪子。《橘录》:金橘高不及尺许,结实繁多。园丁种之,以鬻于市。

又零丁,或作伶仃,失志貌。《晋书·李密传》: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又彼此相属曰丁宁。《后汉·郞觊传》:丁宁再三,留神于此。俗作叮咛。

又丁宁,钲也。《左传·宣四年》:楚伯棼射王,汰辀及鼔跗,著于丁宁。

又丁东,声也。凡玉佩铁马声皆曰丁当。当东二音古通。

又丁水。《水经注》: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

又《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

又丁子,科斗也。初生如丁有尾。《庄子·天下篇》:丁子有尾。

又肉丁,疮名。《物类相感赋》:身上生肉丁,芝麻花擦之。

又乌丁,茶名。见《本草》。

又吉丁,虫名。《本草》注: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带之,令人喜好相爱。

又《贯休诗》:蕨苞玉粉生香垄,菌蔟红丁出静槎。《陆游诗》:满贮醇醪渍黄甲,密封小瓮饷红丁。皆诗人象形借用也。

又姓。本姜姓,齐太公子伋为丁公,因以命氏。

又《逸书谥法》:述义不克曰丁。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中茎切,音朾。《诗·小雅》:伐木丁丁。注:伐木声相应也。

又《韵会小补》:叶都阳切,音当。韩愈《赠张籍诗》: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正字通》: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按续世说一丁作一个,因篆文个与丁相似。传写讹作丁。[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