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纵七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七纵七擒(拼音:qī zòng qī qí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七纵七擒指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捉孟获,又放了他七次;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在句中一般作分句、状语

成语辨析

七纵七擒—欲擒故纵 “七纵七擒”与“欲擒故纵”意义相近,都有先放后擒的意思;区别在于“七纵七擒”强调的是为了吸纳对手或者心性高傲的有才人士为自己工作,而采取的攻心策略,让对方心服口服;“欲擒故纵”强调的是最终必须要抓住对方,侧重的是诡计。[1]

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七纵七擒”。

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担任蜀汉的丞相。他一直想完成刘备的遗志,继续扩大蜀国的地盘,恢复汉室江山。因此,他打算出川攻打曹魏。这时,蜀汉的后方却出了乱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闹起事来。诸葛亮只好暂时放弃出川的打算,率领军队平定南夷之乱。 一路上蜀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蛮夷望风归附。只有南方夷族的酋长孟获不肯屈服,常常袭击蜀汉军队。于是诸葛亮便用计将孟获擒获。 但他并没有杀掉孟获,而是好酒好菜地招待他,还让孟获观看蜀汉军队操练的阵法。看后诸葛亮问孟获道:“这支军队怎么样?”孟获不服气地说:“以前是因为我不了解你们的虚实,所以才被你抓住。如今我知道了,你们的阵法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放了我,下次我一定能战胜你们!” 诸葛亮笑了笑,果真将孟获放了,让他重新组织力量再来决战。后来,孟获又连战了六次,结果六次都被诸葛亮活捉了。 诸葛亮第七次擒到孟获后,孟获心服口服地说:“诸葛丞相真有神威,如今我彻底服了,以后,我们南方人再也不敢反叛了!” 诸葛亮这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直到他死后很多年,蜀地的少数民族也没有闹过事。

成语寓意

以势服人口服,以理服人心服。孟获前六次的擒获只能使其身体被俘虏了,那颗心还是不服气,除非置其于死地,否则还是会造反的。但七次之后的擒获真正的使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归顺,这才能真正绝了孟获后起造反的念头和思想。因为当一个人的心被征服的时候,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一点有关于利害的思想在,这才是诸葛亮“七纵七擒”策略的真正意义。这告诫我们,俘虏一个人,只抓获了他的身体那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还不算是俘虏,只有真正征服到一个人的心的时候,才是没有后患的俘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俘虏。[2]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七纵七擒”指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捉孟获,又放了他七次;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在句中一般作分句、状语;

运用示例 明·杨柔胜《玉环记·皋逢箫玉》: “元帅安天下,一怒成功,又何须七纵七擒,料区区小寇,怎敢当锋?”

清·曾朴《孽海花》:“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计。”

清·魏源《寰海》:“七纵七擒谈何易,三覆三翻局愈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