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万善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万善桥原名双泉桥,双泉寺前翠微山南麓山沟有一座石桥,桥弧形像虹,名日“万善桥”。原桥始建于金代,为木桥,称双泉桥。专供金章宗皇帝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后改建为石桥。

中文名 万善桥

原 名 双泉桥

始建于 金代

后改建 石桥

简介

“万善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黑石头村的“双泉寺”东南百余米处,建于明代,当时名曰“双泉桥”,清光绪年间重修,并易名“万善桥”。它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砖石结构,宽3.1米,长18米,高10余米,虽历经沧桑,却仍保持着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桥栏板外侧青石上的“万善桥”三字至今仍清晰可辫,历史上“万善桥”是由翠微山去天泰山“慈善寺”进香的必经之路。该桥北侧还有一石龛, 掩映在两株古柏之间,龛内供奉石佛一尊,即接引佛,刻工精巧,外型生动。

地理位置

石景山区的西北部是崇山峻岭,有一山叫翠微山,山中有一条蜿蜒的深谷沟壑叫黑龙沟。金代时这里丛林茂盛,有两股山泉从山中涌出,一为阳泉,一为阴泉,泉水飞泻直下,常年流水不断,泉到山沟中段二泉合一。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汇合处选址建寺庙,以便于皇帝夏季来此避暑,因此地有双泉流淌故名双泉寺,又名双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时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寺内有明代弘治七年(1494)石碑:“嘉靖元年(1522)立。双泉在今寺右,左侧塔一,高约七丈余。距寺数百步为双泉桥。”清光绪年间又一次大规模修缮,寺名双泉寺,可桥名改称万善桥。目前,双泉寺房屋已修缮了。 万善桥具体位于石景山区黑石头双泉寺村东。这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始建于金代,原名双泉桥,规模小且低。明朝弘治年间,由太监戚至昌和戈公受命督修,1493年修成,光绪年间又重修。该桥高为10米,宽3.1米,跨于4.2米的山涧之上。在青石护栏外,刻有“万善桥”三字。而周围村民则多称之为“罗锅桥”。

古桥由来

重修双泉寺和万善桥是谁出的钱呢?传说清代慈禧太后身边有一位近侍太监刘诚印弄到一笔赃款,心里总是不踏实,便同慈禧太后说了[1] 。慈禧念度其诚,不但没有责怪刘诚印,还让他“看着花吧”。于是刘诚印就拿这笔钱重修双泉寺和万善桥。建桥时雇了贾五、贾二两位石匠,这两位石匠专心赤诚,想了许多办法建拱桥,用一根根圆木拼成弧形,然后砌上砖石。高超的技术使单拱括外形既坚固又美丽,等桥建好后,两石匠把包工剩下的一千两白银退还了其主,刘诚印认为两人诚实憨厚,便让他俩住在寺中,看管双泉寺,直到老态龙钟而逝。现在万善桥基本保持古桥的风貌,桥体完整,拱券不塌陷,只是翼墙有几条裂缝,现在桥旁加修了一条弯路,让车辆饶行,减少古桥的承载压力,有效地保护了万善桥。1983年8月27日万善桥被列为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进程

双泉寺前翠微山南麓山沟有一座石桥,桥弧形像虹,名日“万善桥”。原桥始建于金代,为木桥,称双泉桥[2] 。专供金章宗皇帝来双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桥规模不大,而且低矮,沟中水大时会涨过桥面,成为漫水桥,后改建为石桥。明万历十年(1582)十一月和清乾隆年间都重修过。双泉寺中石碑的碑文记载:“光绪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添建石桥一座,名日万善”,目前见到的万善桥应是清光绪十年修建的。清代时双泉寺香火旺盛,传说乾隆皇帝曾来寺中饮过泉水,每年阴历三月十五天台山庙会,人们都要从这里跨过万善桥,到双泉寺一进香,二饮泉水,再登天台山。因桥无护栏,时有人坠入湍急的水中丧生,后桥工用青砖砌矮墙,上加石刻盖顶形成护栏,护栏外侧有青石板刻“万善桥光绪辛卯重修”字样,“光绪辛卯”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万善”为众人为善之意。桥北一石刻佛龛,龛内明代石佛像,刻有“双泉寺僧人圆喜,发心造接引佛一尊。万历十一年(1583)十一月初一”诸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