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万顷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万顷沙镇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广州市的最南端、珠江出海口前沿,是珠江口比较大的沙岛,濒临伶汀洋,三面环海,总面积56平方公里,由珠江大缶海口(蕉门水道和洪奇沥水道)冲积而成,与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大中城市的距离均为60公里左右,水陆路交通十分便捷。京珠高速公路、南沙港太平港中山港等出口口岸,亦是广东省的重点渔港之一,有2个五千吨的码头泊位可供各种船舶停泊。岛上设立一个镇,即万顷沙镇。岛上总人口3万人,共设9个村委会和一人委民委员会。

简介

气候

万顷沙在珠三角的位置 万顷沙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21.8℃,无霜期346天;年平均降雨量1635毫米,全年日照时间为1930小时。由于地处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界处,辖区南部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2月份为半咸水期,咸度约为1-8‰,其余为淡水期 。

常住人口

全镇行政管辖面积3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0多公里,辖15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人口4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近3万人, 2002年农渔民劳平收入14000元,农村人平收入7100元。

特产

万顷沙镇境内陆地均由人工围海造田而成,全镇耕地面积70683亩,全镇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土质肥厚、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有驰名中外的 万顷沙香蕉、新垦莲藕等十几种名优农产品。万顷沙镇面向伶仃洋,处于咸淡水交界,水产品资源丰富,较适宜养殖优质鱼虾蟹。万顷沙现有养殖面积7230亩,养殖的品种有:鳗鱼、鲈鱼、鲻、黄脚鱼立、甲鱼、麻虾、青蟹及四大家鱼等。每亩产量可达693公斤,年上市量5014吨。其中“新垦莲藕”和“万顷沙香蕉’’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为绿色食品,并列入广州市的十大农业品牌。

万顷沙镇环境优美,水土净洁,空气清新,是广东省第一批生态示范镇,为广州市重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同时是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对象。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正在对全镇的农田路网等配套设施进行标准化规划建设,为今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万顷沙镇是一个发展名特优农业特别是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理想地方。

观光旅游

“一川蕉林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跳跃,万顷碧波流”是万顷沙的浓郁的亚热带水乡风情。这里包括湿地、蓝天、白云、碧海、小桥、流水、沙田。去过万顷沙的游人都不禁赞叹:“这是南中国最具岭南风味和江南水乡风情的滨海风貌。”

优美的滨海环境和丰富的物产,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百万葵园”项目的成功开发,使本镇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业的优势逐渐凸现。目前, “万亩荷景”、“椰林公园”、“红树林南沙湿地保护区”等一批农渔业观光新景观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可以预见,万顷沙镇将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水乡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 万顷沙自游公社”是万顷沙镇政府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金羊网联合打造的生态旅游平台,也是万顷沙镇最权威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推广生态低碳、快乐游客、农民致富,让各地游人了解万顷沙,让万顷沙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海外各地,是“万顷沙自游公社”的创办宗旨。在万顷沙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万顷沙深厚的农业资源,借助羊城晚报集团传统和数字媒体的宣传平台,万顷沙将成为南中国最具特色的滨海田园旅游圣地。

交通建设

万顷沙镇位于广州、深圳、中山、顺德、珠海等市的地理中心,公路交通十分顺畅,是广、深、珠高速公路与广珠东线公路的交汇处。广州南部快速干线途经镇境。从万顷沙开车到广州、深圳、珠海只要1小时。

万顷沙镇四面环水,毗邻三个对外开放港口(南沙港、太平港、中山港),两桥飞架与中山市相连,与南沙区内只有一水之隔。从万顷沙到香港、澳门均是28海里。南沙港、莲花港每天有多班飞翔船直达香港。

生活配套

万顷沙镇电力由少电网正常供电外,电力资源充足。镇内有两间供电所,5间水厂,水电充足,为工、企业提供服务。图是位于镇内11万千伏安的变电站。

镇内已开通程控电话、图文传真、无线电话、宽带上网等通讯服务。用户可通过各种现代通迅直接与全国和世界各地沟通。

随着万顷沙镇的资源整合与优化,目前,万顷沙镇的城镇建设已颇具规模,镇内生活设施齐备,道路、绿化、街灯相映成趣;金融、保险、医院、学校、幼儿园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民俗

“沧海桑田”四个字正好概括了万顷沙近二百年来的地貌变迁史。生活在这块大沙田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劳苦大众,俗称“水流柴”。由于过去旧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决定了大沙田人民的勤劳、淳朴与善良,也产生了独特的水乡民俗风情。其中有些习俗虽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习俗也在逐步改变。

淳朴的婚嫁与丧葬习俗

过去万顷沙的婚嫁是比较淳朴的,没有民田区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诸如三书六礼,簪花结彩,繁琐的回送等等。一经媒妁介绍,索聘是不多的,甚至有些穷人有三升大米换来一个媳妇,一只破艇“闹新房”的凄酸往事。

一般的人家择个良辰吉日,男家在门前搭棚结灶,布置新房。女家在新娘出嫁前一天由姐妹与新娘喊“四句”辞别父母、兄姐,次日出阁。新郎就划着有篷的小船,挑个礼盒,在亲朋的簇拥下便去迎亲,亦无吹笛打鼓堂煌的乐队。新娘子稍经打扮,有的戴顶虾姑帽,有的只插朵鬓花,辞别父母,由姐妹帮忙,担些简单嫁妆送到船边。到了夫家,新娘子一入门便要跨过火盆(意思是驱邪消灾)。成婚之日,宴请亲朋,酒席间亦有求名问姓,宴后玩新娘的习俗。因居住的茅寮地方狭窄,较富有的人家,便搭个竹棚摆宴;穷苦人家,多在基围上铺上禾草,摆个窝盖,席地而坐,因陋就简,不那么讲究。而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是沙田区人的传统,过路行人,即使萍水相逢,也会被热情邀请饮宴。

女家亦有三朝回门的习俗。新娘返娘家后,有些要待一年半载才“落家”(回夫家长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的风俗已有很大的改变。

过去沙田区人虽然文化较低,但也有勇敢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笼而自由恋爱的。

丧葬之礼与民田区相距较远。过去穷苦人多,丧礼时,至亲孝子也不穿全套白衣,只戴白头巾和腰缠白带,由孝子担幡买水,然后用小艇运送到丘陵地带安葬。

亲人死后亦有“做七”的习俗,其中以“三七”最为隆重。稍富有的人家,请喃呒先生诵经做法事。如果死亡在外,则要亲人为他招魂,即以竹竿挑着一块白布和死者衣服,点燃香烛,边走边呼叫死者姓名,引导其魂魄返家。

随着开放改革与文化的普及,现在已渐趋火葬。较文明者,则开个追悼会寄托哀思。

节日的民间活动 万顷沙人由于都是从四面八方聚居一起的,姓氏很杂,所以没有宗族的团体活动。镇内只有一间小小的关帝庙,没有什么庙会。 但距万顷沙镇十里左右的龙穴岛(过去曾归属万顷沙)的三圣宫就成为附近居民信仰的神灵。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便是三圣宫诞,前后三天到龙穴岛拜神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该庙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至清光绪乙亥(1875)曾经重修一次,1984年第二次重修。庙虽不大,内供三位参花挂红,身穿锦袍的如书生模样的坐像。据考:远在明代时,有三位书生赴京考试,乘船路经南海,因遇风浪遭灭顶之灾,尸体漂到滩涂上,但面目已腐烂,沾满苍蝇,分别在尸体胸前拼成 “周”、“林”、“罗”三个姓氏。后被一个渔民发现,出钱殓葬于岛上。这位渔民每逢出海捕鱼之前,先到坟前祭奠,定必顺风顺水,满载而归。于是岛上居民便建起了“三圣宫”庙以表对三位遇难者的纪念。时至今日,每逢神诞,香火旺盛,幡帜飘扬,靠岸渔船,旌旗林立。庙前广场,则公演大戏,酬神许愿。为了热烈祝贺神诞,岛民们还“烧炮头”,又称“抢花炮”。炮声一响,便把一个系有红布写着吉利话的圆环冲上天空,谁人捡到,谁就拿着到值班处报讯,当年这号炮头就属于谁,保留一年,待明年再参加重检。传说得了炮头就会行好运,故为了争夺炮头,富有人家往往雇请体壮力强的人去争夺,场面十分热闹。龙艇竞赛 每年农历端午节,万顷沙有赛龙艇的盛会。龙艇是一种特制的较为狭窄轻快的小艇,平时掠在阴凉地方,参加竞赛时专用。划龙艇是集体竞技,每舟 3 — 5 人,划速很快,不用锣鼓,划艇时只靠共同的呼喊一起发力,是很适合大沙田水乡青年人的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水上拔河 水上拔河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因为从场地到竞技都比较简单,很适合大沙田水乡环境。其竞技方式有单人赛、双人赛、多人赛,只须双方人数对等就可进行。竞赛时在河涌或池塘中间竖起一竿竹,双方坐于两只艇上,艇头各系缆的一端,缆中间的红色标志对准竹竿,看谁的划力好,把对方拉过竹竿便分胜负。围观者在岸上看,喝彩助兴,喊声震天。如果双方力量均衡,争夺甚是精彩。唱咸水歌 万顷沙人过去以出海捕鱼和农耕为主,由于社会地位和文化不高,被贬称为“蛋家”。但他们在民间文艺方面亦有自已的特色——唱咸水歌。 明末清初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歌胜则夺女过舟”。所谓蛮歌,也就是咸水歌。 咸水歌富有文采以及大沙田地方特色,流传很广。“歌者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随口而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便是咸水歌的基本特征。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又说:“粤俗的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现在的咸水歌也保留了这种风貌。咸水歌有多种唱法,如担伞调、大缯歌、东风调、丰收调、叹情、莲港渔歌……等等。但万顷沙则多数是姑妹腔和高棠歌。过去在喜庆日子里,都有筑台斗歌的习俗,或男女相恋,也以对唱方式表达爱情。有那么一段故事:一位老者述说自己辛酸的恋爱史,他幼年丧母,随父漂流,以船为家,替人搬运为生。年届三十,尚无家室。一年中秋之夜,无物赏月,就到河里摸虾,巧遇一位随母从外地来的姑娘。他们边摸虾边交谈,竟用咸水歌(姑妹腔)对唱起来。男唱:“妹啊好呢,呀哥不分冬夏与春秋,一年到头驶船在沙洲,左逅(平读)右逅呢好比浮莲无根随浪走呢好妹好罗;好妹呢,有心与妹用撑篙呀呢,又怕船细舱又窄呀呢妹难留呀哩”!女唱:“呀哥呢,有钱人家上绸下又绸住高楼呢,你妹无钱住茅寮着裤头呀呢,好哥呀罗;好哥呢,愿同呀哥趁风扯里踏浪走呀呢,一枝竹篙撑呀呢撑到白头呀罗。”通过对唱,互诉衷情,两人果真结成恩爱夫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番禺县也曾举办过几次民歌大会唱,万顷沙也有派歌手参加。独特的买卖符号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有结绳记事的传说,大沙田居民也有以符号代替文字的传统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沙田的劳苦大众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受压迫的地位。生活无着时被迫卖艇、卖茅舍,想写张卖东西的通知,但苦于无文化,即使写了别人也未必看得懂。聪明的大沙田人,便用竹笏扎个约1尺直径的圆圈,中间横扎竹竿,左右各凸出几寸,中间再扎一竿直竹,下垂五尺左右,呈形状,插在船头或茅寮顶部,想买的人看见,就会讨价还价。这确实是无文化的人在商品贸易中的聪明之举。这种习惯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存在。[1]

生态旅游

百万葵园 百万葵园这个以向日葵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同时名列两项世界第一:规模最大达66.7公顷,荣获“全国规模最大的葵花园”——“吉尼斯之最”记录;葵花常年开放,世界唯一。葵园共引进了来自18个欧洲、日本等观赏性向日葵品种,并优选培育出一批适宜亚热带种植生长的品种。通过基因的导入,培育出红色、紫色等特殊颜色及具有浓郁香味的向日葵,且经过科学规划种植,使葵园保持10 0万朵葵花常年盛放。

万顷沙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镇莲藕种植面积4000多亩。每年夏季,从万顷沙镇十五涌至十九涌,沿途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绿色的藕地,白色的莲花在绿色的海洋中盛放。绿藕、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 返。

万顷沙颖水公园

万顷沙颖水公园位于万顷沙镇灵新公路十一涌半东侧,占地面积200亩,湖面面积100亩。公园首期基建投入约200万元。公园对外开放后,将设龙舟竞赛、儿童乐园、湖中垂钓、水上单车、欢乐游艇、休闲野炊等项目,是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竞技于一体的水上公园,同时也是万顷沙镇的龙舟集训基地。 该基地位于万顷沙镇十五涌渔港大道西,为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1月投资创建,基地占地面积230亩,种植“美中红”番木瓜、无核番石榴、珍珠番石榴、大果甜杨桃、选种大鸡心黄皮、黑珍珠莲雾等南亚热带名优水果2万株,基地附设水果采后处理车间、保鲜冷库等设施。是一个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鲜食型水果商品生产基地,集生产、示范、推广和果品购销、果品采后处理、生态休闲旅游一体化的多功能新型都市果业。

万顷荷香

万顷沙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镇莲藕种植面积4000多亩。每年夏季,从万顷沙镇十五涌至十九涌,沿途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绿色的藕地,白色的莲花在绿色的海洋中盛放。绿藕、花香,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海福农庄

位于万顷沙镇十五涌鱼港码头,占地160多亩,农庄环境优雅,坐拥万顷沙大沙田自然风光,四周河网交错,水乡风情浓郁。农庄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结合万顷沙水乡及渔业资源开发渔船出海观光游的特色旅游项目,并被选定为广东省休闲渔业试点项目。 V

万顷沙湿地公园

万顷沙是由珠江流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条支流出海口的泥沙天然淤积而成。这里每年有五千万吨泥沙下泄。由于河水流速骤然减慢,加上南海潮流的顶托,以及咸淡水混和产生的化学凝聚作用,大量泥沙便在出海口滞留下来,积聚成海涂。近年来勘测资料表明,这一带水深不到五米的海涂约有三十多万亩,其中离水面不到二米的海涂就有二十万亩。这些海涂,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100至200米,淤高五至十厘米。从十八世纪初这里出现沙洲起,逐渐形成了大片湿地。专家们说,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湿地公园核心区引种了三十多种植物,形成了一片三千多亩的绿洲,成为亚洲重要鸟区。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湿地公园现已发现的鸟类有二十四种,主要有苍鹭、斑嘴鸭、花面鸭、白琵鹭、黑脸琵鹭、燕鸥、鸳鸯等。[2]

历史沿革

200多年前,万顷沙一带称乌珠大洋。由于它地处珠江口,来自陆域的东、西、北江河流迳流和南海勃流的互相作用,使大量泥沙淤积在虎门、蕉门、横门、洪奇沥四大出海口,形成丰富的海涂资源。万顷沙镇境内原为浅海滩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东莞明伦堂在此围垦,寓意是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万顷沙良田,万顷沙镇因此而得名。1953年与南沙、龙穴岛、长沙村、大虎山、小虎山一起划属珠海,为珠海县第四区。1954年,中山县析出的大鳌沙、沥心沙、缸瓦沙等地并入珠海四区。1955年秋改称为万顷沙区。1957年划属中山县,改称万顷沙乡。1958年10月,与珠江农场合并为万顷沙公社。1959年1月,析出珠江农场,黄阁公社并入;4月,析出黄阁改属大岗公社;7月划属番禺。1961年3月,析出南沙公社。1984年为万顷沙区。1987年为万顷沙镇。2002年3月,原新垦镇并入万顷沙镇。并镇后万顷沙镇下辖15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行政区域面积31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南沙区。是年10月,万顷沙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万顷沙成为南沙开发区地域最大的一个镇。2009年1月,珠江管理区撤区设街,龙穴岛地区行政社会事务划归万顷沙镇管理,万顷沙中心社区划归珠江街管辖。由此,万顷沙镇下辖15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行政区域面积为271.7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万人,流动人口约3.5万人。2011年7月,广东省民政厅批复同意龙穴岛从万顷沙镇行政区域划出设立龙穴街道办事处。至此,万顷沙镇行政区域面积为142.85平方公里,2010年底的常住人口为3.95万人。

相关视频

2019年万顷沙镇庆“六一”文艺晚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