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叠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叠系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三叠系,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系。它位于二叠系(Permian)和侏罗系(Jurassic)之间。

简介

三叠系(Triassic System),起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自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

从三叠系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系初期继承了二叠系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了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评价

地层分布局限,仅在临清坳陷、冀中坳陷、黄骅坳陷的少数地区保留有下、中三叠统。辽河坳陷、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整体缺失三叠系。

临清坳陷下、中三叠统保存完整,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

(1)刘家沟组

以致密的红色泥岩和砂岩互层为特点,与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触。在测井响应上,视电阻率曲线呈掌状—块状特高阻,从下往上呈升高的趋势。自然电位曲线平直或呈低幅齿形—钟形负异常,从下往上起伏加大。

(2)和尚沟组

主要岩性为紫色、棕色、浅灰色细、粉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夹紫色、紫红色泥岩。从南到北岩性渐粗。视电阻率曲线呈箱状高阻,具有从下往上缓慢降低趋势;自然电位曲线下部呈钟形负异常,底界处负异常明显,上部较平直。

(3)二马营组

主要为紫红色泥岩与棕色、深灰色细、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局部夹含砾不等粒砂岩。视电阻率曲线下高上低,整体上较下伏地层低,起伏较下伏地层大;底界处自然电位负异常明显。

冀中坳陷以红、棕色粉、细砂岩为主,夹有紫色薄层泥岩的陆相碎屑沉积,可与华北下、中三叠统的刘家沟组—二马营组进行对比;黄骅坳陷下、中三叠统分布较广,岩性特征表现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东濮凹陷“高阻红”地层为一套电阻率高、岩性致密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其下为二叠系顶部的石千峰组,其上被古近系—新近系不同层位的地层超覆,本书暂将其归属于下、中三叠统。

(二)生物地层划分

1.石炭系—二叠系生物组合特征

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了牙形石、 类、小有孔虫、孢粉、古植物、腕足生物组合带。[1]

参考文献

  1. 三叠系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