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三溪镇地处鄂东南。因王英、大冶、国和三条河流在此汇合而得名。因而别称三溪口。东接浮屠,南依龙港,西连咸宁,北濒大冶。

目录

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三溪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全镇辖17个村,1个居委会,4.2万人,国土面积14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万亩,山场13万亩,水面2万亩。

三溪镇境内交通快捷便利,区位优势显著。距黄金水道长江不足90公里,距县城38公里,离106国道13公里,大广高速公路和“十二五”规划拟建的武阳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并设有高速出口,省道沿横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距创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王英仙岛湖5公里,辖区内通村公路实现全覆盖。镇内建有客运站有1个,陆路省道6公里,县道3公里,通村公路110公里,可通100%的自然村;村组公路硬化里程80公里,硬化率达60%。桥梁45座,其中新修新屋下、八湘、六眼桥等3座大桥。[1]

历史沿革

三溪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著名历史古镇,自宋以来三溪镇便为商贸之地,始建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明称三溪口镇,清属安车里,称三溪口市。民国24年属第三区,并为区公所驻地。1952年建立三溪、军林、官塘、龙泉、遐波、横山、八湘、车前、丫吉等九个乡,为第七区所辖;1958年改为三溪、八湘两个管理区,属三溪公社;1961年改为三溪、八湘两个公社,属三溪区;1975年撤区并社时,八湘并入三溪公社,直属县。后改为三溪镇。现是阳新、大冶与咸宁三县市交界处主要的文化和商贸中心。改革开放后,全镇调整合并为15个行政村,115个村(居)民小组,共有11860户,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5万人,劳动力2.1万人。

国民经济概况

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农业总产值1.7亿元,工业总产值0.9亿元,建筑业总产值0.3亿元,交通运输业总产值0.3亿元,服务业总产值0.2亿元,打工经济总收入1.5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

地理气候

三溪镇属亚热地带,地势大体上西高东低,地势比较复杂,地形以丘陵为主。北、西、南三面高起,山丘起伏,冲垄广布,耸立在西部的大窝山海拔479米,为全镇最高点。中部至东部,地势低洼,有大小湖泊10多个,其中位于东面的里湖海拔20米,为全镇最低点。境内共有河溪三条。

历史文化

三溪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正德王戏凤”的美丽传说;有彭德怀旧居,彭德怀屯兵站;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有鄂南名人王伯超陵墓;有“双王”洞;有佛教胜地“三教山”寺庙。近1华里长的红军石板街仍保存着原貌。

三溪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百岁老人数量名列全县前茅,被誉为“长寿之乡”。

三溪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29年冬,成立了大凤区苏维埃政府,在全区普遍开展了土改运动。1930年5月下旬,彭德怀率红五军进抵阳新,在三溪口一带击溃敌军郭汝栋部5个团。同年6月,阳新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三溪徐立中召开,成立了县苏维埃政,政府机关设在郭家冲,抗日战争时期,三溪人民在党的特别支部和三溪区委领导下,为配合革命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作出了很大贡献。如今革命遗址有彭德怀旧居、彭德怀屯兵站、县苏维埃旧址及保存完好的红军石板街。三溪镇人杰地灵,明嘉靖年间“后七子”领袖吴国伦、清康熙铁面御史吴甫生、清嘉庆翰林编修潘光藻、民国名人王伯超等历史名人均诞生于此;在革命战争时期,有王平、李国华、彭方福、贺俊珍等革命先辈。

资源优势

三溪镇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境内有锰、煤、石灰石、方解石、水晶石、大理石、块石、河沙等矿藏资源。其中立中高峰锰矿石储量达120万吨,品种高达40个。竹、木、畜禽、水产品等资源也很丰富,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全镇13万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近万亩养殖水 面,蟹肥鱼壮。

村镇建设

新中国建立以来,三溪镇集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一条老街道已发展到了目前总长达6公里的新、老主街道,小街巷道近70余条。全镇现有中心集镇两处,分布于三溪河两边;小型村级集镇3个,分布于横山、八湘、姜福等地。

三溪街中心集镇是三溪镇政府所在地,集镇面积2平方公里,总人口1.1人,其中非农人口2793人,常住人口4615人,流动人口5500人,城镇化率10%;几年来,集镇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形成了现有的三溪大道、三溪新街、老街、咸阳路、电站路、三王路、凤凰路、竹林堤路、河边路、镇德巷等26条主要街巷。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商店密集。县农行、国税、地税、信合、土地、医院等现代化新型建筑镶嵌在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上。

近几年来,三溪镇集镇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三溪镇先后融资5000多万元,开发高桥新区和丫吉新村两个居民小区。“十一五”期间,对集镇进行了总体规划,按照三溪镇总体规划,把丫吉龟山(三溪一桥至二桥段)作为三溪新街建设开发区,使龟山新区与三溪老街联为一体,基本形成“一河两街”发展框架。规划内容为:沿三溪街和三溪新街自东而西,依河而建平行延伸,电站街横穿两街而过,站立凤凰山顶俯瞰呈“工”字形。目前集镇新街已全部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洁化“四化”工程。主要对集镇新街两边进行改造,即铺设6米宽大理石人行道、修建标准化下水道、建设绿化带和安装路灯。街道两边建设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风格、统一管理。

集镇道路长度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车行道8公里,人行道5000米,总面积8万平方米;下水道9000米;绿化带4500米;1980年,建立了阳新县三溪镇自来水厂,铺设自来水管道110千米,日供水1400吨,供水4500户,供水率65%;液化气代管站1个;园林绿化2处,面积达1200平方米;安装街道照明路灯280盏;配置垃圾桶300个,垃圾池10个,垃圾处理场2个。

新农村建设点面结合,亮点纷呈。自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三溪镇党委政府高起点谋划,选定 姜福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以村庄整治为重点,逐渐将其打造成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几年来,该村创新管理模式,利用“一股三共”模式兴办公益事业,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了下姜福、下新屋、南山堍和荆林庄上下组5个自然湾的村庄整治工作,通过“四清四改”,使这几个组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改原来的“脏、乱、差”现象,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农庄;同时修建小型水库11座,建水泥路12.1公里,安装自来水2.6万米;建设一个村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和1个标准化校园。在整治点还置办了公共健身设施,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

经济发展

2011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5.3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60元。

全域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兼有水产养殖业等,部分村也种植有甜柿、柑桔、油茶、板栗等经济作物。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成员120人。2011年,全域粮食播种面积117494亩,总产25502吨,每亩单产340公斤;油料播种面积29730亩,总产2794吨;棉、麻等其他经济作物面积各822亩、1000亩,产量84吨、110吨。生猪出栏47327头,家禽出笼298462羽。水产养殖面积14584亩,水产品产量3925吨。有林地面积122567亩,采伐木材730立方米、楠(把)竹667万根,全年农业生产总值1.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人4.9亿元。

镇内工业以采矿业、加工业为主。全镇共有规模红砖厂4家,小型水泥砖厂8家,石灰石开采场4家,大型开采大理石厂、服装厂各1家;个体工商户1126户,从业人员1830人;工业企业门类较多,规模小,主要工业门类有:大理石矿、锰矿、石灰岩等为主。主要产品有大理石、石灰石、页岩砖等。其中县级规模企业2个。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71亿元。

域内已建成水库8座,总库容为90000立方米;开挖水库干、支渠8条,总长15千米,埋设管道350米;共建成电灌(排)站11处,装机容量600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000公顷,有效灌溉率达60%。农机总动力463千瓦,固定总值80万元,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各50台(套),实现机耕、机播、机收各5000公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0%。

镇内金融网点3个;2011年末存款余额1.1亿元,贷款额3000万元;邮政储蓄余额5000万元。截止2011年底,开通程控电话4823部,宽带用户1800户,有移动、联通手机18600部,有线电视接入1186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

商业网点1126个,营业面积5.8万平方米,商业零售额1.2亿元。

域内有旅馆、饮食、理发、修理、摄影等服务业83家。其中旅馆饮食业21家,服务业年营业收入1600万元。

全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投资环境,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全镇新兴各种民办投入超过1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其中有投入600万元的丫吉村中美电子厂,投入800万元的柏树村家和电器厂,投入1000万元的丫吉村建材厂等。近年来吸引了多家外资企业和创业人士前来商谈接洽,达成意向性投资项目15个,已落户并正常生产的招商企业有4家,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2个亿,其中武汉凯迪有限公司投入3000万元实施了荒山开发项目,建成了万亩生态林;姜福页岩砖厂先后投入500万元通过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年产值突破了800万元,实现了我镇规模企业零的突破;全国500强企业侨兴集团投资7000万元兴办锴峰石业有限公司已正常投入生产;在高桥村首期投资800万元兴办的佰鑫服饰有限公司已投入生产。其中湖北省锴峰石业有限公司地处三溪镇丫吉村,总投资7000万元,主要经营石材加工、销售、石制家具、器材销售并承接园林景观工程,项目建成后年产加工大理石达10万立方米。每年矿山开采可实现产值2亿元,加工实现产值1.6亿元,预计全年上交税收达2300万元,实现正常生产后,在当地安排就业人员达50余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综合社会效益明显。随着全镇与外界交通网络日趋现代化、便捷化,交通辐射能力将涵盖阳新、大冶、咸宁等周边城市至少50万人口以上,区域性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我镇将及时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引资筹建集货物贮备、中转、托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物流中心,引导更多的人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行业,力争到2015年,使从事物流业人数增加1000人以上。

社会事业

全镇中小学16所,其中小学15所,教学点8处,幼儿园2所;中小学教师446人,其中公办教师298人,聘用教师148人;中小学学生8746人,其中中学生2482人,小学生6264人,在园幼儿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比例9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80%,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三溪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三溪中学发展较快,2004年被县评为一级合格学校,2005年被授予“县常规教学法示范基地”,2007年被评为“黄石绿色学校”,2009年被阳新一中授予“优质生源基地”,今年又被教育局定为“标准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域内民间文艺主要有黄梅戏、舞龙、舞狮、打锣鼓、腰鼓舞等,以三溪口村民间广场舞文艺演出队为代表,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全镇文化以集镇为中心,建有文广活动中心、图书室、廉政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和18个村级文化娱乐中心。全镇传统体育项目有乒乓球、篮球。建有群众体育活动场地25个,每年不定期举行各种体育活动竞赛。

域内有镇级卫生院1个,职工76人,能开展中、西医、妇产、口腔科、B超、放射等业务。下设15个卫生室,24个医疗点、医务人员46人,从业乡村医生25人。拥有床位130张。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5320人,参合率95.2%。全镇人口出生率11.1%,计生率达99.08%,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14:100,比去年下降0.7个百分点,死亡136人,死亡率3.14‰。镇内常见传染性疾病有肝炎、结核、红眼病、腮腺炎等,镇中心卫生院专设防疫机构,村镇结合形成防疫网络,对0-7岁儿童实行定期预防,常年开展食品卫生检查和爱卫活动,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地域特色

三溪镇地处鄂东南,凤凰山脚下,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纯朴,主要为汉族居住地。生产、生活习俗有舞龙、舞狮、划龙船等行为习俗;正月新年亲戚间走动“拜年”;婚育习俗有 “合八字”(生辰年月日时八个字),结婚 “陪嫁”,新郎为“小登科”等;丧事有打丧鼓,闹夜,请道士“开路,做道场”等;居住习俗,喜依山临水而居,独家独院,多为一层土瓦屋,后改土为砖,多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向村庄式集居发展。境内地方发音特点为语气平淡,普通话与地方话混杂,地方特色语汇十分丰富,域内主要信奉佛教、基督教,解放初期较盛,随后信众越来越少,逐渐淡化。

域内名特产品主要以甜柿、柑橘、油茶、银鱼为主。

辖区内风景靓丽,环境舒适宜人,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

古刹晚钟    ——看翠竹古木,听暮鼓晨钟,苍凉情怀,油然而生。“三教古刹”——三溪佛教圣地,始建于宋朝中叶,寺庙方圆数十里,秀峰翠竹,林木参天,历数百年香火不衰,每逢初一十五,进香还愿者络绎不绝,相传有愿必求,有求必应。

龙泉飞瀑    ——“龙游四海甲天下,泉出五湖济乾坤”。三教山那神秘谷中,一泓清泉溅珠喷玉,飞泻而下,形成数十米高的“龙泉飞瀑”。这是三溪河的三源头之一。“为有龙泉圣水在,不尽溪河滚滚来”更有“龙泉圣水生饮可去百病”的美谈。

藏河洞天    ——洞从云中出,水自天上来。旷然洞口,古藤漫垂,玉泉飞逝;进得洞中,钟乳廊回,仪态万千,开阔处可容纳百十来人听涛、纳凉、歌舞。三溪河南岸之藏河洞天,此水出自海拔六百米的藏河村地下暗河,而洞深目前仍无人可测。

黄冲老宅    ——廊柱台榭,具龙狮麒麟之威仪,檐坊碑匾,尽异草名花之秀逸。八湘黄冲老宅建于乾隆年间,一进三重,大小厢房三十余间,石基130多个,内饰堂设全部由金属打磨。其贵秀之气,堪称明清豪宅之经典。

农苑风光——田广山黛河池绿,农苑处处是风光。走进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姜福农家小区,那翠檐琉瓦,那朱门馨院,或承传统之贵秀,或具欧式之典雅,一幢幢,一排排,宛如宫堂别墅。更有那绿塘清溪、田园山色,农苑风光如梦如画。

英烈丰碑    ——昭昭日月,丰碑高耸。龙王冲红军纪念碑,为纪念1930年9名红军战士英勇就义而建。还有那烈士墓冢,苏维埃老屋,共同讲述着悲壮的往事,已成为湘鄂赣边区一处经典的红色旅游胜地。

佰超墓冢    ——“臭名不死山色生,傲骨长埋土亦香”。王佰超先生为“鄂东南名人”,更是闻名遐迩的文化人,这是他生前自选墓地时的自撰幕联。佰超墓冢,北倚凤凰山,南眺三溪河。为缅怀这位忧国忧民而又生不逢时的仁人志士,后人在其坟前修筑牌楼,其楼画栋飞檐,巍峨壮观,更有文人墨客留韵其上,已成为阳新境内一处十分珍贵的文化景观。

相关视频

三溪乡天门坪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