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角叶风毛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角叶风毛菊(学名:Saussureadeltoidea),为桔梗目、菊科、风毛菊属的的二年生草本。生长于山坡、草地、林下、灌丛、荒地、牧场、杂木林中及河谷林缘等地,海拔800-3400米处。

  • 中文名:三角叶风毛菊
  • 学 名:Saussurea deltoidea (DC.) Sch.-Bip.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 族:菜蓟族
  • 亚 族:飞廉亚族
  • 属:风毛菊属
  • 亚 属:齿冠亚属
  • 分布区域:陕西、浙江等,。生于山坡、草地、灌丛等,海拔800-3400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陕西(岚皋)、浙江(临安、遂昌、龙泉、文成)、福建(上杭、崇化)、江西(寻乌、井冈山)、广东(仁化)、广西(临桂)、湖北(利川、秭归)、湖南(新宁)、四川(大金、宝兴、洪溪、峨眉山、天全、巫山、江津、城口)、云南(中甸、德钦、滨川、嵩明、漾濞、西畴、镇雄、景东、维西)、贵州(普安、盘县、凯里、梵净山、习水)、西藏(错那)等地。

缅甸、泰国、老挝及尼泊尔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主要价值

中药三角叶风毛菊为菊科植物三角叶风毛菊的根。

别名:白牛蒡根,猪蹄叉,白紫菀,毛叶威灵仙,大叶防风,翻白叶。

【苗药】火梅草,洞江果崩:根主治产后乳少,白带过多,消化不良,腹胀,小儿疳积,骨折,病后体虚,并治胃寒痛,风湿骨痛《湘蓝考》。

根(白牛蒡根):淡,微温。有香气。健脾消疳,催乳,祛风湿,通经络。用于产后乳少,带下病,消化不良,腹胀,小儿疳积,病后体虚,胃寒痛,风湿关节痛,痈疖疔毒。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形态特征

植株

二年生草本,高0.4-2米。

茎直立,被稠密的锈色多细胞节毛及稀疏或稠密的蛛丝状毛或蛛丝状棉毛,有棱,基部直径达1.5厘米以上。

中下部茎叶有叶柄,柄长3-6厘米,被锈色的稀疏或稠密的多细胞节毛,柄基扩大或稍扩大,叶片大头羽状全裂,顶裂片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长20厘米,宽达15厘米,基部宽戟形或心形或宽楔形,顶端渐尖,边缘有锯齿或重锯齿,齿顶有小尖头,侧裂片小,1-2对,长椭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对生或互生,边缘全缘或几全缘,顶端急尖,有小尖头,羽轴有狭翼;上部茎叶小,不分裂,有短柄,三角形、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戟形,边缘有锯齿,齿顶有小尖头;最上部茎叶更小,有短柄或几无柄,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尖锯齿或全缘;全部叶两面异色,上面绿色,粗糙,被稀疏的糠秕状短糙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或稠密的绒毛。

头状花序大,下垂或歪斜,有长花梗,单生茎端或单生枝端或在茎枝顶排列成稠密或稀疏的圆锥花序。总苞半球形或宽钟状,直径3-4厘米,被稀疏蛛丝状毛;总苞片5-7层,外层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7-8毫米,宽1-1.5毫米,顶端草质绿色扩大,边缘有细锯齿或流苏状锯齿,中层长披针形,长9:5-11.5毫米,宽约2.3毫米,顶端扩大,草质,绿色,边缘有锯齿,内层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8-19.5毫米,宽2-2.3毫米,顶端渐尖。小花淡紫红色或白色,长11.5毫米,细管部长6毫米,檐部长5.5毫米,外面有淡黄色的小腺点。

瘦果倒圆锥状,长5毫米,黑色,有横皱纹,顶端截形,有具锯齿的小冠。冠毛1层,白色,羽毛状,长1.2厘米。

花果期5-11月。[1]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草地、林下、灌丛、荒地、牧场、杂木林中及河谷林缘,海拔800-3400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