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三都澳天主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易 的图片

三都澳天主教堂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的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在海岛的后山上,由西班牙多明我会的神父建于1932年,保存完好。西班牙式风格,坐西朝东,钟楼高15米,面宽17米,深21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350平方米。设计有玫瑰窗、拱券、穹顶。内部装饰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绚丽。1996年重新装修。2003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教堂后面还有规模宏大的修女院。这两栋建筑历经浩劫:1944年的大轰炸和1966年的文革,有幸保存至今。

历史沿革

鸦片战争结束后,天主教在中国传教获得保护,天主教徒越来越多,福建教区划分为北福建教区和南福建教区,包括三都澳在内的宁德州隶属于北福建教区。三都澳开埠后,福建教区副主教高满珍到三都澳传教收徒,将三都岛里街一栋民房改为教堂。20世纪20年代,三都澳已初具规模,1927年5月28日,宁德、福安等地从北福建教区析出,设立“福宁教区”,下设福安、穆阳、溪镇、罗江、宁德、霞浦六个总铎区。次年,教区主教公署迁往三都,西方传教士开始于此建立一批教堂、修道院。天主教在宁德地区的发展更加迅猛,至1949年,宁德已有14个教堂,教徒达3000余人。

1939年,日军由三都码头、港口、黄湾、新塘四路登陆三都,进入前、后街,放火焚毁洋行、商店和物资仓库,三都街化为灰烬,此后,1940年和1944年,日军两次对三都岛进行大规模轰炸,大多数近代建筑被毁,仅有位于山地的西班牙教堂、主教府邸、英国修道院等遗存。

建筑特色

西班牙教堂位于三都岛松岐村,该教堂是天主教福宁教区主教的本堂,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亦即天主教福宁教区主教由福安迁往三都澳的次年,创始人是个西班牙人,前几年死于台湾,首任神父为郑凤经。

教堂坐西朝东,石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为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哥特式建筑风格,高15米,正面三间宽17米,深三间21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教堂采用巴西尼卡拉丁十字平面,正立面朝东,大门两侧起双塔,正门上方树神像,下书“天主堂”三字,中层为玫瑰形圆窗,两侧尖券形窗,下为透视门、透视窗。大厅为人字形屋架,檩椽木构,天篷穹窿式,左右两侧共十二窗,后厅四方形,大厅和横翼的屋面采用筒形的肋骨拱,在大厅和横翼交汇处,有略微升起的方形塔楼楼座,避免了两拱交叉时较难砌筑的复杂相关线,教堂拱背后是半圆形龛,采用四分之一的椭球体拱顶,内设神坛。

教堂建于20世纪,所以它虽被冠以“西班牙”之名,却能从其身上看出同时期其它的建筑风格与装饰手法,不如称为“近代哥特式教堂”更为贴切:西班牙哥特建筑形成之初,罗马风建筑在西班牙北部和卡斯蒂利亚得到极大发展,所以西班牙建筑中有罗马风建筑的踪迹:如横断面上代替法国尖券和飞扶壁的,是楼座和斜肋骨拱,斜肋骨拱在维修时被损坏,但还可见痕迹。

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伊斯兰教建筑装饰手法先后和哥特式的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柱式细部相结合,形成西班牙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名为“银匠式”,该教堂雕饰非常精巧考究,采用镂空的手法,应当就是这种“银匠式”遗风。

此外,从教堂塔楼上小尖塔柔和的曲线,可以见到巴洛克装饰语汇的影响。

建筑风格

基督宗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堂建筑[1],在人类建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种教堂建筑随着基督宗教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改变、更新,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大体而言,教堂建筑经历了从最初的“地下教堂”和“宅第教堂”到“巴西里卡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斯拉夫式”、“文艺复兴式”、“宗教改革式”、“巴罗克式”、“罗可可式”,以及“新哥特式”[2]等现代风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