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韵三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韵三篇》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三韵三篇》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意旨隐晦。第一首诗抒写士有不可夺之志,表现出昂扬的志气;第二首诗以万斛船作喻,指出大才不可以小用;第三首诗痛批蝇营狗苟、趋炎附势的可笑小人。前两首诗运用比体,其中第一首兼用赋法,而第三首诗语多讽刺,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幕府任职,不堪拘束而辞职回归草堂,这组诗当是为幕府中所受屈辱而发,有人认为创作时间在永泰元年杜甫离蜀前夕。

对于这组诗的创作契机存有争议,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讽朝政之失。以黄鹤为代表:"此当是永泰元年作。时代宗信任元载、鱼朝恩,而士之变节者,争出其门。二人在广德、永泰间,其权特盛。详玩末章,其意显然矣。"(二)只是一般感讽,不必深究具体所指。以浦起龙为代表:"三篇乃古杂诗体,不得定为何时所作,亦不必强求其何所指切。"(三)主要赋幕中事。以黄生为代表:"三首与《莫相疑行》《赤霄行》,似皆在幕之作。"

杜甫作《三韵三篇》,最可能的原因是杜甫立春那天寄到幕府的诗惹祸了。本来,幕府中对他辞职事就有议论,严武感觉受伤没面子是人之常情,却没有料到还有更厉害的打击在后面,先是抱怨入幕不值,后是说"府中瞻暇日,江上忆词源",于是府中"笑话"满天飞。这样的局面严武当然很难接受。再加上严武的周围有不少奉承拍马并且拨弄是非的人物, 他们对杜严关系的变化产生了腐蚀与致命一击。这期间可能出现伤害杜甫尊严的事情,因此他创作这组只有自己才能解释清楚的谜语诗,以宣泄愤怒,安抚自己。[1]

作品原文

《三韵三篇》

其一

马勿唾面,长鱼无损鳞。

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其二

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

起樯必椎牛,挂席集众功。

自非风动天,莫置大水中。

其三

烈士恶多门,小人自同调。

名利苟可取,杀身傍权要。

何当官曹清,尔辈堪一笑。

词句注释

⑴唾(tuò)面:唾其面。指污辱。唾,一作"捶"。

⑵长鱼:大鱼。损鳞:损坏其鳞。

⑶毛焦:犹《诗经》言"我马玄黄"。《正义》:"马病变色也。"

⑷神:精神。

⑸磊落士:光明正大的士人。磊落,形容胸怀坦荡。

⑹易其身:改变其处世之道。

⑺荡荡:浩大、空旷貌。万斛(hú):极言容量之大。斛,古代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⑻扬:一作"摇"。白虹:日月周围的白色晕圈。

⑼起樯(qiáng):把樯帆竖起来。指启碇,开船。椎(chuí)牛:谓击杀牛。

⑽挂席:犹挂帆。众功:众人之力。

⑾自非:倘若不是。

⑿大水:指大海或大河。

⒀烈:一作"列"。多门:谓颁令之处很多。

⒁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⒂苟:如果。

⒃杀身:舍身,舍生。权要:权贵。

⒄官曹:官吏办事机关、处所。

⒅尔辈:你们这些人。

话译文

其一

骏马不要吐唾其面,大鱼不要损坏其鳞。

马被污辱马毛焦黄,把鱼困住鱼更有神。

您看光明磊落之士,不肯改变处世之道。

其二

浩大空旷的万斛船,其影就像扬起白虹。

起碇开船能击杀牛,挂帆须集众人之力。

倘若不是风动天气,不能行驶到深水中。

其三

君子厌恶政出多门,小人惯会结党营私。

名利如果可以取得,愿意舍生依傍权贵。

何时官府才能清明,你们这些人真可笑。

作品鉴赏

《三韵三篇》是杜甫将自己置于一群小人和乱相环境的对立面,表明自己的高远之志,情绪上以悲愤为基调。诗意蹊跷,堪称谜语。

这组诗所反映的事情,或许有两件,一件发生在杜甫入严武幕府工作的前一阶段,那时他因想适应新工作和人际环境,大约主动积极与幕僚交往,没想到效果适得其反,大伤热情。另一件事情与严武相关,发生在杜甫辞职之后,但与前一件事以及所涉及的人也紧密关联。杜甫以退出幕府的方式,彻底回避了难言的纠纷和恶劣的心情,而独自消化烦恼的诗作本不欲保存流传的,也就没有放在幕府诗作当中。

这三首谜语般的诗其实就是杜甫对与严武关系破裂的发泄兼自我调适。杜严关系出现危机,这不是能见光的好事,杜甫便对严武恪守了情义的底线,也为自己留有面子与余地,没有像以前那样记录具体时间地点和事由。组诗的第一首诗针对的正是这样的处境,无知小儿的轻蔑侮辱尚可自行化解,严武的"唾面""损鳞"之语却绝对不能有丝毫容忍;第二首诗有自悔自责之意,怪自己没有自守,错看了严武,误入了幕府歧途;第三首诗痛批幕府小人得势,权要却听之任之,一派腐朽败坏却蝇营狗苟不知死活的可笑忙碌乱相。

诗意虽无法细解,却大致表现出了作者的愤怒情绪已经指向了一群小人,恨意的矛头已经指向了某个机构及其乱相。而杜甫自比"磊落士"和"荡荡万斛船",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也许并无宣战之意,但有一股子划清界线分道扬镳的志气昂扬于文字之间,令人在迷惑中又莫名警觉。

这三首诗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如第一首以"高马""长鱼"起兴,以"高马"遭唾而毛焦喻所受污辱,以"长鱼"有神不损坏其鳞,喻脱身幕府而保持心志;第二首中偌大的一艘"万斛船",起樯挂席这么郑重困难,没有刮起惊天动地的台风就没法到深水中去,则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喻材大难为用。比兴讽喻,风骨寄托,有汉魏古诗遗风。

名人点评

明末清初黄生《杜工部诗说》:首篇讽严公不能破格待己。中篇即《古柏行》'古来材大难为用'之意。末篇似指幕客有揽权者,而小人争趋之。"何当官曹清,尔辈堪一笑。"盖朝中弊政亦如此。我所嚆目者,官曹之浊乱耳;若尔辈,直付之一笑而已。前二章比也,末章赋也。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危言不足,继以谐语,警欲之意,不恶不严。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申涵光曰:《三韵》三篇,甚古悍。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张上若云:此公自喻一生立身行己不苟处,而古今君子自待之道,不能越此。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左太冲诗云:"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可仿佛其命意之高。

古诗文鉴赏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3]“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4]

视频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谜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

  1. 《三韵三篇》 诗词文句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
  3.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瑞文网;发布时间;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怀诗,怅望千秋一洒泪,摇落深知宋玉悲 品诗赏词;发布时间;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