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元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元村地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东北部,距南庄镇镇政府东7千米,靠罗格围东段,东临东平水道,与佛山市石湾镇街道办只一河之隔,有石南大桥贯通,南临吉利水道与顺德乐从上华一涌相隔,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西和北与东村相接,建村于宋朝(1078年),距今930多年,上元村霍姓先祖在东村岗衲子山(磨笋岗)定居,是南庄镇最早的村庄,当时该地为略呈圆形的沙洲,在东平水道和吉利涌东出口之间,故名上圆或上园(今称上元),村境大部份为冲积平原,西面有个小山岗。地势平坦,两面临河。现上元有自然村一个,由村委会统一财经核算,村民事务设朝永(朝东、永安坊)、才白(才洲、白屋坊)、东高(东头、高路坊)、新旧(新社、旧社又称红联)4个片管理。其中朝东、新社、东头为1990年,才洲、白屋为1993年新建片村。上元村是南庄镇陶瓷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也是南庄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全村常住人口3150人,外来人口约3500人。[1]

人口民族

村民以霍姓居多。据说霍姓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先祖子中公北宋进士,于熙宁年间南下为官,至南海东村衲子山(磨笋岗)居住,渐成村落,上元霍氏乃佛山番禺窖口顺德、南海等霍氏之大。

著名人物

霍华鹏(生卒不详),字伟衣,号伭觉,溶洲堡人(今上元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中举人后就职教学官,屡赴会试不第,万历四十一年中三甲218名进士,初任温州府永嘉知县,有民望,晋南京户部郎中,奉命督办凤阳粮仓和浙江北新关税务,任内奉公清廉,名声显著。以年老辞官归故里,卒时65岁。著有《社仓条议》、《燕台稿》、《金陵稿》、《诗文集》

霍伟南(生卒不详),号小芙,溶洲堡上园乡(今上元村)人,居住在佛山广德里。自小受父亲的教育,学识渊博,文章写得很好,特别善于作诗。20岁时,受到学使胡瑞澜赏识,补了博士弟子员,领取廪俸。清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举人。5次上京应考都落选,便打消了做官的念头,毅然从事文化活动。又协助成立“连峰七堡局”,制止械斗,平息争讼,排解事端。乡里人很敬佩他,霍伟南生平讲义气,重情义,每有感触,即作诗寄意。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感到凄怆,与镇上文人成立诗社,有时连吟,有时作诗互赠。1921年他参加编写《佛山忠义乡志》负责搜集散失材料,所撰集的材料都有依据。可惜因病重,未能够完成修订成作。74岁时逝世。霍伟南的居屋名叫“双柳堂”。他晚年号“柳园逸叟”“衲麓散人”。著有《晚禅吟诗草》。 [2]

经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元村才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工副业,建成了上元建筑陶瓷总厂和实业公司。以“SY牌”的品牌获得市场认可,多次获省、市优质奖,产品直销全国,远销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从此,上元村的村民一天天走上小康之路,成为南庄镇经济强村之一。

20世纪60年代,上元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以种菜、耕田为主要谋生手段。1966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0元,生活十分艰苦。

时逢改革开放,上元村大胆投资陶瓷工业,建成上元陶瓷厂,主要生产琉璃瓦、瓷片等。经济收入逐年增加,随后又兴建起电瓷厂电木厂五金厂。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之后,集体经济雄厚起来,于1982年又正式创办上元建筑陶瓷总厂,后又将几间小厂合并,逐步形成上元陶瓷工业区,实现了经济的再腾飞。村职工就业率达100%。村民生活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医疗卫生

上元村很早就建立了卫生站,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可以治疗。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建立了医疗保健制度,改善了医疗条件。本村村民看病取药全部免费,只收1元挂号费,若外出看病则可报销50%医药费,若恶性肿瘤患者可全部报销药费。

教育事业

1992年建起了合乎国家标准的农村一类小学——上元小学,其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设备齐全,有教学楼、办公楼、教师宿舍及游泳池等,近年又添置了电脑室。现有教学班13个,学生500人,教师25人。连续6年教学工作都排在镇的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类学校”。

南庄镇上元幼儿园创办于1985年,1993年集资各方人士捐资800多万新建园。

全园占地面积10667平方米,建筑面积9707平方米;绿化面积6112平方米,园舍独立完整,环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各种设备设施齐全;

幼儿园开设大、中、小共10个班级,教职工达45人,适龄幼儿入学率达100%。

2004年,上元幼儿园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幼儿园”,2013年7月通过佛山市一级复评,办园条件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以温馨的育人环境创设、优质的服务、出色的保教质量不断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欢迎,在社会中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

在全园教职工的努力下,获得省、市、禅城区巾帼文明岗;区爱国卫生标兵单位;文明幼儿园、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文化体育

1999年兴建一座五层、有多功能设备的文化大楼。同年聘请专业教练开办“太极拳”、“健美操”学习班,学员非常踊跃。学校举办了“少年醒狮队”、“鼓号仪仗队”,村中成立“上元龙舟队”,这些队伍建成后,通过练习,技艺大进,参加市、镇各级比赛都获得名次和奖励。

村政建设

上元村很早就重视村容村貌的建设,以高标准规划建设改建住房408间;1996年修一条2.5公里、宽17米的环村公路,沿路进行绿化美化。全村共建公厕10座,改变了饮水习惯,全部安装了自来水管。村中主要街道铺成水泥路面,改建了贸易市场。

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型学校,搞好绿化美化公共设施,重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兴建了高标准的灯光球场3个,足球场、溜冰场、游泳池各一个,大面积的村中心公园2个,并建有寿星娱乐中心。使上元村成为受上级经常参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成为全国百强村之一。

风物风情

上元村开村已有938年,当时建有多间寺庙,每逢初一、十五香火旺盛。农历还有祭神活动,民风淳朴。后经过多次运动而毁。鼎盛时期建有大小宗祠二十一座,仅存四座,现存旧社坊挺瞻霍公祠、白屋坊的允怀霍公祠、还有多处宗祠已改建或面目更改,传世文物有一口古井,称“太婆井”,距今已有800多年了。现村村里霍氏族人已筹集多方乡亲以弘扬祖德,于2015年1月10日重建霍氏大宗祠,坐落于村中部,坐北向南子午线,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占1500平方米,为仿明清古建筑,计划耗资不少于3000万元。集宗睦族、祭祖、村民活动、摆酒于一体。计划工期两年。

民间艺术

上元秋色上元秋色是南庄镇上元村一项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与佛山秋色一脉相承。相传在明代永乐年间形成,迄今有500多年历史。每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六日晚上,村民都会组织庞大的队伍,载歌载舞,欢乐游行。由100多米长的火龙开道,接着村民推着装饰华丽的车色,手捧精致的果篮,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仿制水果、食品,在左右两条沙龙的引路之下绕村一周。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齐出动,穿街过巷携儿带女打着花灯争相前来观看,许多村民争着在停下来的火龙身上播香许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中国成立后,每年中秋期间上元村都举行“秋色活动”。

上元舞火龙旧时上元村四面环水,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就医也很困难而求神拜佛祈福,南庄却没有庙宇,人们干脆在手工龙身上插香,以祈求安康。从此,上元先祖就把烧香祈福和舞火龙结合起来,在每年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和十六晚上,先给火龙王烧香,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祈求霍氏家族老少平安身体健康,随后开始舞火龙。后来,舞火龙逐渐发展成上元的一项节庆民俗活动,之后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舞火龙主要是由新社坊负责,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十六晚举行,入夜后,当鞭炮锣鼓声响起,村中较有声望的人士装完头柱香之后,人们随即一拥而上,争先在火龙上插香祈福,其中又以龙头上插上长寿香最为难得,相传在龙头插香祈福最为灵验。起龙后,围观的人群会挤到火龙下来回穿梭,这种仪式被称为“穿龙棍”,寓意为穿过火龙,运势兴旺红火。除龙头由村中较为强壮的青年担抬,整条火龙巡游都靠村中的青少年完成,每条龙棍由三人轮流担抬。火龙从新社祠堂前出发,最前方由路径牌开路,数十个小孩举着彩旗,彩旗后为上元小学的仪仗队,其次是火龙,后面还跟有醒狮队二十余米的夜光龙和以八仙过海、四大美人等为主题装饰的花车,各种神话、历史人物,队伍最后还邀请佛山黄飞鸿醒狮队专业的醒狮表演。火龙历时近三个多小时,途中需要加换香火两次,总共要用约700斤长寿香。每当火龙巡游队伍停下,周围的群众就会走上前去,重新为火龙添香,村民以此祈求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相关视频

上元村贺年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