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梅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梅镇隶属于湖南省新化县,位于新化县中部,资江南岸。面积9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69490人(2017年)。湘黔铁路贯境,1808、1821省道经此,资江可常年通航。[1]

镇情概述

经济以电子、化工、建筑、包装、陶瓷、商贸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兼产小麦、蔬菜,盛产柑橘。1995年评为先进乡镇。境内罗盛教纪念馆、北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

上梅镇辖立新桥、火车站、福景山、青石街、工农河、永兴、崇阳岭、十字街、东外、玉虚宫、园株岭、跑马岭、工农、北塔、五里亭、华新、坪山垅、上田、梅树、马鞍山20个社区;燎原、新田、下田、花山、毛家垅、枫林新村、新塘、接龙、大水坪、洪大、星月、万家桥、黄龙、北渡、新渡、和兴、红旗新村、鸿兴、集中19个村委会。[2]

历史沿革

上梅镇为新化县辖镇,是县府驻地。1949年为城厢镇,1950年为一区城关,后改二十区城关,1956年为梅城区梅城镇,1961年复更名城关镇,1995年合并城关、燎原、北渡、枫林4个乡镇建上梅镇。

古镇历史

上梅镇是一座有9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新化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化县秦属长沙郡,汉为益阳地,三国吴置高平县,隋归潭州,唐入邵州,五代、宋初隶邵州邵阳县,历为"梅山峒蛮"聚居地,素"不与朝廷通"。据志载,唐末、五代期间,梅山十峒峒民常与朝廷作对,曾攻入邵州、潭州,取州库财宝。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将石曦攻入梅山,捣毁板、仓诸峒;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又派潭州及邻近诸州屯兵镇压,更加激发了矛盾,兵戈不息,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采纳蔡煜所奏,委章停以怀柔之策,檄入蛮境,诏纳梅山,开复梅山,并建邑置吏,以上梅山置新化县,谓"王化之一新也"。

县城先定北溪白石坪(现白溪镇何思村,遗址尚存,并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迁现址,宋绍圣年间,县城街道为十字型;到明代正德年间,街道扩展为四街九巷,以十字街为中心。清康熙十二年以后,又陆续修建向东街、井头衔。青石街。永兴街,当时,一般街宽仅2.5-3米,泥土路面;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对东正街。县正街、西正街、青石街。向化街。永兴街等进行全面整修,各后退五尺,街道扩宽为6.5米,街总长达2257米,路面用青石板砌成龟背形,两旁设下水道,整齐划一,雨止路干,被誉为全省第一流县城。

县城上梅镇始寻宋绍圣年间,千年古镇。城内古迹甚多,城垣历时587年后拆除;寺庙阁楼林立,规模宏大,气宇轩昂;巍巍北塔,耸立于资水河畔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素有"塔映资水画如镜堤观渔火信步游"的美称;十里梅堤,逶迤带水,风光荡漾;青石老街,古色古香,风姿卓越;陈天华广场与罗盛教纪念馆相视伫立,永垂青史;水上乐园,波光粼粼,雾霭掠面;近观资江翘首,远眺维山屏障,斜阳夕照,月朗潭碧;此外,资江书院及红军二六军团司令旧址傲然屹立韵味悠长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彪炳千秋。

上梅镇街道纵横,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休闲娱乐场所溢彩流光,处处充盈着现代文明的清新气息,是旅游、观光、购物、娱乐、休闲和投资建设的理想乐园。[3]

著名先贤

清代广东巡抚四川总督游智开,数学家黄宗宪,教育家陈润霖、杨开劲、杨卓新,社会学家杨开道皆出生于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