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12月6日 (二) 18:54 由 Mjlk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所属公益一类事业…”)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為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所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承擔本市市屬水域水生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和漁業水域環境的資源調查評估、保護增殖、生態修復、科學研究、科普宣傳等。

機構職能

1、貫徹執行國家及本市有關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

2、開展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科學研究工作。

3、開展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水域環境監測和評估工作,並建立檔案。

4、開展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增殖、退化棲息地生態系統重建、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等生態修復工作。

5、開展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搶救救護、水生野生動植物養護、人工繁育、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

6、開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

7、開展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工作。

8、承辦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交辦的其他事項。

相關資訊

延續1.4億年的傳奇:守護中華鱘的人們,也在守護長江

第一次見到中華鱘時,鄭躍平還在學校讀書。他記得,那是一尾3米多長、六七百斤的魚,在池中怡然擺尾,身姿強健、富有生命力。他當即就被這種龐大而優雅的生物震撼了,開始去了解這一神秘而古老的物種,了解它的洄游習性和變遷淵源。

中華鱘,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起源於1.4億年以前。經過億萬年長久進化,中華鱘在結構和形態上依然保有着一些早期魚類的特徵,並將這些進化信息攜帶到了今天。因此,它被稱作「水中的活化石」。它還有「長江魚王」之稱,是長江現存最大體形的魚類。中華鱘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極度瀕危物種。

臨近畢業時,鄭躍平看到新聞報道,上海搶救了一尾中華鱘。「原來上海有這麼一家單位,專門從事中華鱘的保護工作。」於是,他毫不猶豫投了簡歷,來到上海。

看着它一天天長大

鄭躍平當時去工作的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建立於2003年。2019年,根據機構改革要求,管理處轉隸,鄭躍平留在了新成立的「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繼續開展上海市屬水域中以中華鱘為代表的水生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

剛到上海報到,鄭躍平還沒來得及領略國際大都市的繁華,就「被拉到郊區『養魚』」。「養魚」不算是一件多麼有趣的工作。他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周而復始地巡池檢查設備、觀察中華鱘行為,緊盯眼前幾十上百尾魚,生怕有什麼異樣。每天,自己吃完三餐,還要給魚安排三餐。

不過,鄭躍平最大的樂趣,就是看着魚一天天長大。從20厘米,長到50厘米,過個三五年,就有幾十斤了。

研究中心內,水中搖曳的中華鱘。 李創攝

參與搶救工作則是另一番光景。鄭躍平還記得一次「特別折騰」的救援。幾年前,得知一尾人工放流的中華鱘被漁民誤捕,鄭躍平和同事們連忙帶上搶救物資,輾轉抵達目的地舟山嵊泗。鄭躍平看到了這尾2米多長的中華鱘。「生命體徵不太好,呼吸微弱,有幾處被漁具刮擦的傷痕,還有幾處充血。」鄭躍平心疼得不得了。

1個多月後,在基地經過一番休養的中華鱘逐漸傷痕消退,能夠自主進食,且恢復了自然遊動。滿足這些條件,大家才放心地把它送還海洋。

後來,設備和流程都一步步跟上了。有了便於臨時組裝的摺疊魚池、專用的搶救運輸車,維生系統、轉運吊裝設備等一應俱全。而且,研究中心一線員工也全都接受了游泳培訓。

如今,作為研究中心副主任,鄭躍平負責物種保護、科普宣傳、科研管理等工作,帶領着一支隊伍,奔波在「養魚」和「救魚」的前方後方。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已先後搶救了中華鱘、胭脂魚、中國鱟、江豚、瓶鼻海豚等珍稀物種3000餘尾。

它的家是大自然

每年,研究中心都會對基地養殖的中華鱘進行一次系統體檢,這是為了較為全面地掌握基地中華鱘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情況。中心很早就把一對一「單體治療」理念融入工作方法中,將人類醫學、獸醫學中的b超、內窺鏡、血液生化檢測等檢查診斷技術運用到中華鱘的救護和養殖保種工作中。

研究中心內,工作人員給中華鱘做體檢。 李創 攝

中心內大大小小几十個水池裡,遊動着幾百尾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中華鱘,其中有些來自救護行動,有些產於人工繁育。中心裡的中華鱘魚苗,一般生長到0.5米至2米後,將適時放歸長江。鄭躍平一直盼望着,這些魚都能早些回到它們真正的「家」——大自然。

從2004年開始,上海市已經連續開展30多次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截至目前,累計放流大規格中華鱘1.3萬餘尾。

2021年6月,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大橋北岸舉行。 張海峰 攝

放流是為了讓野外種群真正得到恢復。放流中華鱘的體內和體外都配裝了標記。可脫落式衛星數據回收標記也被應用於中華鱘放流的後續跟蹤監測。鄭躍平說:「我們想知道它們去到哪兒,分布在哪兒。」通過標記信息的回收,研究中心已經掌握了許多一手資料,更全面地了解這種魚放流後的棲息洄游習性,對後續開展海洋中的中華鱘保護、中華鱘群體的資源評估等工作意義重大。

保護它,保護長江

走出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大門,幾百米外便是長江。長江是中華鱘的出生地,也是它的孕育地。作為一種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魚類,每年10月至11月,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成年中華鱘會經歷3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洄游至長江上游江段產卵。待幼魚孵化後便隨江水漂流而下,經過5到6個月的漫長旅程到達長江口,在長江口停留約半年,完成由淡水到海水的適應性調整,再游弋進入海洋。

走出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大門,幾百米外便是長江。 盧芳明 攝

鄭躍平形容長江口是中華鱘的「幼兒園」「待產房」和「產後護理場所」,同長江里分布着的中華鱘產卵場一樣,對種群的繁衍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

這裡不僅僅是中華鱘的「家」。長江的幹流、支流、湖泊和濕地血脈相連,形成獨特的生命系統,分布着多達4300多種的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但隨着人類活動愈發頻繁,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正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

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生態保護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9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明確了長江需要着力解決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圍繞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一系列行動緊鑼密鼓地展開。2021年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同年3月,我國首部流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施行。

中華鱘是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是長江水生物的代表,它的棲息繁衍,反映的是長江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2020年6月,《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施行,開創「為一條魚立一部法」的地方法先河。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心還要持續開展長江口水域的水文、水質、中華鱘資源和水生生物資源的監測工作,以及周邊重大水利工程的專項環境影響監測與評價。

就在中心現有的基地旁,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二期正在建設中。這裡將建設一流的珍稀水生生物保護基地,容納更多長江旗艦瀕危物種。

這麼多年下來,鄭躍平總會掛念起與中華鱘的初次相識,記得那尾魚在水中旁若無人地遊動,以及它展現的生命活力。相處得越多,會越發敬畏蘊含在它身上的自然力量與歷史印跡。鄭躍平想,他將儘自己所能,守護中華鱘的傳奇,「讓它回到大自然,讓它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