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原图链接来自 上海市人民政府 的图片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简称中华鲟保护区)位于上海市的东北方,中心点距离上海市中心直线距离约 78km。中华鲟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也是我国为数不多和较为典型的咸淡水河口湿地。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 2、4、7、8。2003 年成立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1],2008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

中华鲟保护区内的动物主要有鱼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共监测到鱼类332种,隶属于106科,其中软骨鱼类16科34种,占长江河口鱼类总数的10.2%,硬骨鱼类计90科298种,占长江河口鱼类数的89.8%;节肢动物17种;软体动物9种;腔肠动物3种;环节动物5种;棘皮动物1种。保护区是中华鲟等鱼类的庇护场所。

中华鲟为溯河产卵洄游鱼类,生活史的主要时间在我国近海与长江口度过。每年7~8月,即将成熟的中华鲟繁殖群体经长江口溯河而上,在长江度过约14~17个月,于翌年10 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卵繁殖,繁殖后亲鱼即返回大海。孵出的仔鱼进行降河洄游,在中下游的浅水区觅食一段时间后,于翌年5月中、下旬到达长江口,整个洄游时间约 6 个月,降河洄游里程 1800km 以上。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随潮汐上下游弋,逐步适应海水生活,在长江口浅滩区摄食育肥,并在8~9月份陆续进入浅海生活。湿地内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记录到68属132种,其中硅藻37属93种,占总种数70.5%;绿藻17属20种,占总种数15.2%;甲藻、蓝藻、黄藻和裸藻种类相对较少。浮游植物的密度达222.42 万个 /m3。

适应气候类型

中华鲟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年平均气温15.5 ~ 15.8℃,年均日照时数1800~2000h,无霜期254天,年平均降水量1083mm,年平均湿度80%,年均蒸发量1300~1500mm,年均雾日50天 以上,年平均风速3.7m/s。

中华鲟保护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东临大海,西接长江,水量充沛、恒定;属于中潮岸带,是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水道落潮流和崇明岛影区缓流的堆积地貌区,属涨势向东和向北的淤涨岸,主要为潮下滩。底质主要有细沙、粉沙质细沙、细沙质粉沙、粉沙和黏土质粉沙等多种类型。土壤多为沙质土,可以分为滨海盐土类和潮土类两大类型。

保护价值

中华鲟保护区既是濒危物种中华鲟幼鱼唯一的“幼儿园” , 又是中华鲟产卵亲体特有的 “待产房” 和 “产后护理场所” ;是中华鲟生命周期中数量最集中、栖息时间最长、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的天然场所[2],也是种群最易受到伤害的场所,同时也是其他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饵产卵的重要场所,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有着很高的保护价值。

视频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相关视频

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24尾中华鲟放流长江口
上海立法保护中华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