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厝福德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下厝福德祠
圖片來自top10place

下厝福德祠,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園區內海里的土地祠,以土地婆配二位土地公而知名。

建廟

下厝福德祠建廟緣由,是民眾在林中發現一尊貌如土地公的石頭,就搭棚供奉,後集資改建小廟。廟址位於大園區內海里下厝近大園工業區與老街溪畔,在曾任村長的林文鐘家對面。因在沿海地帶失修多年,1995年發起發起募款重建活動。耗資近新台幣五百萬元重新整修,1996年1月9日舉行安座。

神像

一日,地主林川田想為此廟的土地公搭配土地婆,就用下厝竹林子一帶的溪石,委由石匠雕刻成土地婆像。對於林川田的動機,廟委林文鍾解釋林地主本身就有妻妾,所以也想為土地公娶妻。約1976年左右,土地公被竊。林文鐘說原因是土地公有求必應而且出牌相當靈驗,遂被賭徒帶走。當時下厝地區有很長時期過得不安寧,村民歸咎與土地婆失去丈夫有關。

1984年,有村民受說受土地婆託夢要再嫁。廟方只好訂製了一尊1尺3吋高的土地公來配對約8吋高的土地婆像,慶祝再嫁時轟動桃園地區,不少人專程前來一睹。但就土地婆再嫁三年,失蹤的土地公被偷送回此廟。新來的土地公坐主位,送回的舊土地公居於下堂右側,「一妻二夫」的情況遭受地方人士和耆老非議。於是村民經過擲筊,新土地公被送離廟宇,放在爐主家。為防止舊土地公再被竊,神像還放入玻璃罩。

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十一月十九這三天,爐主會將新土地公請回祠內,讓期待的村民看到三尊土地公婆暫時重聚,成為地方趣談。農曆二月初二下午,信徒以擲筊選出下一任爐主,再把新土地公迎新爐主家中供奉。三尊神像集合時,會吸引大批信徒們前往觀看,也成為幼稚園課外教學的教材,如大園小豆芽幼稚園、觀音森林幼稚園都曾前往參觀。甚至想享齊人之福的外地民眾前來膜拜,林文鐘感到十分好笑。在西洋情人節,也會有信眾獻上巧克力花束。

道教

道教是華夏的本土宗教,道教思想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道教體系最早創始人是五斗米教天師道)的張道陵,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代中后期形成黃老道,至南北朝经过宗教改革,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概论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也積極發展[1]。为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学理论,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并将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道陵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於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

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与儒学佛教合称「三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登圣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