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从远道涉险冒死来到这里,因阎浮提人福德薄且贫贱,希望用如意宝珠救济他们,使他们得尝所愿,然后再用佛道因缘教化他们

原文

   释迦牟尼佛本身,是一位大医王,为所有的人治疗而不求名利,对众生充满了怜愍。但因为病人非常多不能周遍救治,忧念所有的众生而力不从心,因此懊恼而死而生在忉利天上。

菩萨在天上独自思惟道:“我现在生在天上,只享受福报而没有长进。”于是以方便法灭了自身,舍掉天上福报而生在婆迦陀龙王宫而为龙王太子。等到太子长大后,他的父母非常爱他,但太子却自取死路而靠近金翅鸟王。鸟王抓住了太子,并在舍摩利树上把他吞到肚里,太子的父母嗥啕大哭,非常懊丧。

太子死后,便投身到阎浮提,而成为大国的王太子,取名叫能施,并且太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问左右人:“现在国中都有些什么财物,都拿来布施众人。”周围的人都很奇怪,并且感到害怕,于是都丢弃小王子跑掉了,只剩下他的母新爱怜着守护着他。小王子对他的母亲说:“我不象众多的罗刹,那些人为什么走了呢?我过去宿世中常常喜好布施,我为一切人施行檀越。”母亲听了后就告诉众人事情原委,众人听后就回来好好抚育小王子。

等小王子长大了,自身所拥有的都已经施舍尽了,就到父王那里求索财物用来布施,父王就分给他财物,最后也都施舍尽了。他看到阎浮提的人生活贫穷又劳累,想要施舍但是财物不足,便独自啼哭着问众人说:“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所有的人满足于财物呢?”一些故旧之人说:“我们曾听说有种叫如意宝珠的,如果能得到这珠就能随心索取,没有什么不能得到的。”王子听到此话就禀告父母,要去大海中求取龙王头上的如意宝珠。”父母听后说:“我只有你一个儿子,如果要进入大海会有很多困难难以度过,一旦失去了你,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要去了,我现在库藏中还有些财物给你。”王子说:“库藏财物是有限的,可是我布施的心却是无量,我要以财物使这里的众人都感到充足而没有缺乏,希望您能听取,使我能遂心愿而使阎浮提人感到一切满足。”父母知道他的志向很大,不敢止制他,就发下旨谕让他离去。

这是有五百个商人,因为王子福德广大都愿意欣乐地跟从,他们得知行程日期,就纷纷来到码头聚集,王子以前听说婆伽陀龙王头上有颗如意宝珠,就问众人:“谁知道通往龙宫的水道?“有一叫陀舍的盲人,曾经七次往返于大海而熟知海道,王子就让他一起去,陀舍答道:“我现在年纪已经老了,并且双目失明,虽然以前数次能进入,但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再去了。”王子说:“我这次去龙宫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求得如意宝珠,要施与众生让他们满足,使他们身上没有缺乏,再用道法因缘老化他们,你是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要相辞呢?我的愿望能成,难道不是得你的力吗?”陀舍听了王子相邀之言,便欣然接受而对王子说:“我今天和你一起进入大海,一定不能保全性命,希望你把我的尸骸安放在大海之中的金沙洲上。”

事情都准备好后就断去第七条绳子,船象骆驼一样离去而到一有众多藏宝小洲,这些商人们竞相取得七宝,各自都心满意足,并对王子说:“您为什么不取宝物呢?“王子对他们说:“我所求的是如意宝珠,这些有限的宝物我不需要。你们取宝应当知足知量,不要让船过于承重而不能自免于灾祸。”于是这些商人们对王子说:“大德,我们发誓祝愿希望您能得到安乐。”就辞去王子。

陀舍这时对王子说:“不要在这里停留船艇,应当从另外的海道出发,等待大风七天,会到大海的南岸一险道上,这里有一绝崖峭壁,并且旁边有一处枣林,树枝都浸覆在水中,大风吹船,船一定会被摧毁覆没,你应当抓住枣树枝向上爬才可以自救,我因为眼瞎一定死在那里。通过了这个狭窄海岸会有一金沙滩,可以把我的尸骸埋在那里的沙子中,金沙很洁净,这样就了我心愿了。”

就象预料的那样,大风来了,船随风而去,到了绝壁后,诚如陀舍说的,王子抓住枣树枝向上爬才自救,并在金沙滩安葬了陀舍尸骸,接着按他的吩咐独自前去。王子在深水中漂浮了七日,又在深达咽喉的水中行走七日,深达腰间的水中行走七日,淹至过膝的水中行走七日,在泥沼中又行走七日,最后见到美丽的莲花鲜艳而柔软洁白,便想道:“这些莲花柔软而脆弱,我应当进入虚空三昧。”便使身体轻下来,在莲花上行走七日,又见到许多毒蛇而念想道:“这些毒蛇很可怕。”于是进入慈心三昧,在毒蛇的头上行走七日,蛇都抬起头让王子踩在上面而通过。

这了这些难关,又见到有一座七层的宝城,有七道沟堑,每条沟堑中都布满毒蛇,并有三条大龙守护大门。龙看到王子容貌端庄,举止严谨,能度过这么多的难关而来到此地就想,这一定不是凡夫而是有大功德的菩萨,于是放行让他进入,直接到了宫中。

龙王夫妇失去孩子不久,还在悲哀哭泣,看到王子进来,龙王夫人有神通,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儿子,便从两乳房流出奶汁,并让他坐下,问道:“你是我的儿了,丢弃我而命终,现在投身在哪里?“王子也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回答说”我生在阎浮提上,成为一大国的王太子,因为怜愍贫穷的人饥饿寒冷而又辛劳困苦,不能自在,所以来到这里要求取如意宝珠。”母亲说:“你父亲头上有这宝珠用来作首饰,很难得到,他一定会让你进入宝藏库中,随你所希望的也一定会给你。你可以禀告说,其它的杂宝我都不需要,只希望大王头上的宝珠,如果您怜愍我,希望您能把它赠给我,这样才可以得到。”

然后前往见到父亲,父亲又悲又喜,感到非常应幸而因此欢欣,怜愍他的儿子从远道涉险而来到这里,就指着许多奇妙珍宝随王子心意任意索取。王子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见大五,只求得到大王头上的如意宝珠,如果您怜愍,应当把它送给我,如果不怜愍,我也不需要其它宝物。”龙王答道:“我只有这一颗珠子用作首饰,阎浮提的人福德薄,不应该见到这样宝贝。”王子说:“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从远道涉险冒死来到这里,因阎浮提人福德薄且贫贱,希望用如意宝珠救济他们,使他们得尝所愿,然后再用佛道因缘教化他们。”龙王听后就送给他宝珠,并约定说:“今天把宝珠送给你,你去世后当把宝珠还我。”王子答道:“谨遵大王所说的。”王子得到宝珠,腾飞到虚空中,象屈伸手臂这样快一会就到阎浮提。

国王及母亲看到儿子平安回来,欢喜踊跃并拥抱而问道:“你得到什么宝物了?”王子答:“得到了如意宝珠。”父母问道:“现在在哪些里呢?“王子答:“在衣角内中。”父母说:“怎么怎幺小?”王子答:“它的神德不在于大小。应当敕谕城里城外百姓扫地洒净烧香,悬挂缯幡盖,持斋受戒,明日早晨用长木作标杆,并把宝珠挂在上面。”王子这时独自立下誓愿,如果我能成就佛道,度脱一切众生,宝珠应当如我所愿,生出一切宝物,随人所需要应有尽有。”于是,阴云密布,种种宝物如雨一般降落,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以及人所需要的一切用物,一直到他命终时始终不绝。[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