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教而诛的典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教而诛的典故,民间故事。[1]

故事内容 


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尧曰》。春秋时,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张询问孔子,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扫除四种恶政,就能管理好政事了。"子张请孔子解释一下什么是"五美"、"四恶"。孔子回答:"所谓五美,就是君子给百姓一些好处,自己不耗费什么财力;使用百姓,但他们却不埋怨;追求礼德但不贪财享利;庄重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猛。所谓四恶,就是事先不进行教育就无辜杀人,这是虐;事先不进行动员和布臵,而要求立刻成功,这是暴;指示命令下达得很迟,又让必须限期做完,这是贼;一样地送给别人物品,却很吝啬,这是抠。"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事先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人家一错误就予以遣现或处罚。


注: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 

  1. 不教而诛的典故 儿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