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自量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自量力
来自度哥世界之最图片
bù zì liàng lì

近义词自不量力螳臂挡车蚍蜉撼树

反义词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出 处 :《左传

体 裁成语

属 于 :中性词

不自量力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zì liàng lì,意思是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原文

《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duó)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wěi)而以伐人,其丧(sànɡ)师也,不亦宜乎!”[1]

典故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五不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又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意思是: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由此可以看出息国快要灭亡了。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这个故事,说息国所犯“五不韪”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语“不自量”的出处。

唐代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开头几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文顶天立地地存在着,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不可泯灭。没想到一群无知的人竟然这样愚蠢,借故设法对他们进行毁谤。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太可笑不自量力了。这六句诗很有名,常为后人所引用。韩愈在这里,对李杜的诗歌成就作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给予了辛辣的讥斥。

成语“不自量力”便是从“不量力”和“不自量”两种说法演化而来的,同时又都可单独使用,又作“自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们多用来讽刺那种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视频

不自量力

参考资料

  1. 不自量力,在线成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