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丛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丛髻

丛髻,指发髻。古代妇女发式之一。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丛,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拼音 cóng jì[1]

来源 《唐语林》《全唐诗》《才调集》

别名 髻丛

解释 妇女发式

目录

基本信息

含义

唐代其他发髻

基本信息

拼音:cóng jì,髻与“吉”同音,四声。

又有称髻丛。

含义

指发髻,古代妇女发式。丛髻是把许多小发髻满头装饰,类似于扫闹妆髻。王谠《唐语林》说:“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 王建

诗“翠髻高丛绿鬓虚”,见《全唐诗》五函五册。元稹诗“丛梳百叶髻”,见《才调集》卷五。王诗、元诗中提到的丛髻,似与陕西西安郭家滩张堪贡墓出土的[[陶

俑]]发式相同。流行于中晚唐时期。后蜀毛熙震《浣溪沙》词之四:“一只横钗坠髻丛,静眠珍簟起来慵,绣罗红嫩抹酥胸。”

唐代其他发髻

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回鹤髻、愁来髻、抛家髻、倭堕髻、乌蛮髻、长乐髻、高髻、义髻、飞髻、锥髻、囚髻、闲扫汝髻、双环望仙髻、垂鬟。牡丹头、飞仙髻、

凌云髻、随云髻、百合髻、抛家髻、高椎髻、堕马髻、丫髻、分髫髻、回鹘髻。

同心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拔丛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云髻,花髻,凤髻,双环望仙髻,惊鹤髻,扫闹髻、双鬟,三鬟。


参考资料

  1. 丛髻,搜狗, 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