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渚街道

中文名称: 东渚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苏州市虎丘区

下辖地区: 4个社区、9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虎丘区东渚镇沛源路3号

电话区号: 0512

邮政区码: 215163

地理位置: 苏州市西部

面 积: 20.02平方公里

人 口: 37742人(2017年)

方 言: 吴语太湖方言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机 场: 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火车站: 苏州新区站

车牌代码: 苏E

东渚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位于苏州西部,距市中心25公里,与无锡市中心和上海市中心分别为相距为35公里和115公里,全镇总面积20.02平方公里。

东渚镇是中国国家级中心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省级卫生城市。

东渚镇的缂丝、苏绣、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等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玉雕、石雕等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工艺被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32亿元,财政收入4900万元。实现商业盈利9400万元。[1]

目录

建制沿革

东渚境域西临太湖,东至阳山。1980年4月,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东渚淹马村发掘“窑墩遗址”,其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经考古鉴定为中早期良渚文化的遗物(1986年3月“窑墩遗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足以证明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繁衍生息。

约公元前11世纪,有泰伯、仲雍至江南建立勾吴。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泰伯十九世孙寿梦继位称吴王。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平定江南,置会稽郡,并置吴县,位于吴县西部的东渚地属吴县。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吴县辖16乡25都372图,所减8乡中,吴门、长洲2乡分别并入灵岩、西华乡(余6乡划归太湖、靖湖2厅,另有40余图大半没于太湖中,所剩村墟及荒地则并入邻近诸图)。东渚境域属吴县穹窿、西华2乡辖地。

民国元年(1912),依“江苏暂行地方制”将清代苏州府的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划分为7市21乡,市、乡以下仍沿用清代都。

民国十七年(1928)11月,根据江苏省训令,县市分治。吴县所辖6市21乡划为19个自治区,共94镇665乡。第三区(光福区)由光福、西华2乡并成,东渚境域为第三区(光福区)所辖。

民国二十年(1931)1月,原苏州市7个市政区划并为3个城厢区(城内2区,城外1区),吴县辖22区855乡镇。第三区(驻光福)面积420平方里,辖光福、西华、东渚等5镇34乡中,始有东渚镇、新丰(建新)、长巷(长新)、阳山(新阳)乡建置。

民国二十三年(1934)2月,江苏省政府通过《江苏省各县整理自治区域办法》,以面积、户口及经济状况等作为标准(每乡镇500~1000户),重行调整分区和划分乡镇。6月,省民政厅核准吴县划为13个区。3个城厢区并为1个区,20个乡区并为12个区,共279乡镇(105镇174乡)。第三区(驻光福)面积503平方里(原第3、18区合并而成),辖光福、东渚、西华3镇21乡。东渚境域为第三区所辖。

民国三十年(1941)7月起“清乡”,吴县区划又作调整。全县划为15区283乡镇,东渚境域为第六区(驻光福)所辖的4镇22乡之中。

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吴县并编区、乡镇,原13个区的区公所在2月15日前全部撤销。3月1日改设苏州、吴西、黄埭、阳澄、淞南、东山、西山7个区署及浒关、淞北两个指导员办事处。6月1日,建立浒关、淞北两个区署,全县9区138乡镇。原第二区(木渎)、第三区(光福)两区合并为吴西区,区署在善人桥。东渚为吴西区辖地。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驻浒墅关镇。全县辖8区48乡镇(27镇21乡)。东渚镇和建新、长新、新阳乡为木渎区所辖。

1950年3月增建枫桥、唯亭、光福、陆墓4区。境内的东渚镇和建新、长新、新阳乡隶属光福区。

1956年3月,吴县8区2县属镇108乡镇划并为6区2县属镇57乡镇。光福区原下辖2镇11乡划并为1镇7乡,其中原东渚镇、建新乡、长新乡合并为东渚乡,原浒关区彭山乡的新陆、和心两村及阳东乡的新民、泉龙两村划入新阳乡,仍隶属光福区。

1957年3月,撤区并乡(采用以集镇为基点,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原吴县6区7个乡镇及2个县属镇划并成23乡23镇。其中,原光福区的东渚乡、新阳乡合并为东渚乡(形成至今东渚镇的行政区域),驻东渚街铁家弄。

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东渚人民公社,实行社管大队体制。办公机构仍设于东渚街铁家弄,1962年迁至东街22号。

1983年7月,实施体制改革,政社分设,原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作为经济实体予以保留,称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恢复乡政府建置为东渚乡人民政府,实行乡管村体制,乡下设村民委员会及村民小组,取代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

1995年11月24日,撤乡建镇,为吴县市东渚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体制,驻地移至渚镇路22号新政府办公大楼。

2002年,东渚镇由吴中区划入虎丘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袭明制,县以下为都、图、村。

雍正年间(1723—1735),吴县辖24乡37都527图。清后叶建东渚镇。东渚境域涉及吴县长洲乡(集嘉里)辖第二十三都、穹窿乡(阜安里)辖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都和长洲县彭华乡(功成里)辖第三都的2个自然村。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辖8区48乡镇(27镇21乡),东渚镇在木渎区所辖的8镇3乡之中。

1950年3月,增设枫桥、唯亭、光福、陆墓4区,东渚镇、建新乡(新丰)、长新乡(长巷)新阳乡(阳山)属光福区所辖。表1—7 1950年10月东渚、建新、长新、新阳4乡行政区。

1958年10月,成立东渚人民公社。辖6个生产大队,1个非农业东风大队(街道)。一度又把6个农业生产大队改为6个营23个连。1959年10月,撤6个农业生产大队,划分为13个农业生产大队,212个生产队,1个非农业东风大队(街道)。1961年7月,全社13个农业生产大队调整为23个农业生产大队,212个生产队,1个非农业东风大队(街道)。1983年7月,实施体制改革,政社分设。恢复东渚乡建置,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全乡辖24个村民委员会(包括1969年组成的渔业队。

1983年7月更名为渚渔村),1个居民委员会,原212个生产小队调整为229个村民小组。

1995年11月24日,撤乡建东渚镇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体制。至2000年末,全镇辖24个村民委员会(包括2000年末渚渔村并入东新村在内),1个居民委员会,229个村民小组,144个自然村。

东渚镇地处北纬31°17′~31°20′,东经120°18′~120°26′。在长江下游的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开发区内。距苏州、无锡均20公里,东距上海100公里左右。镇域东倚阳山,西临茫茫太湖与镇湖相通,南与光福、藏书毗邻,北与通安接壤。紧靠312国道,望湖路、苏镇公路纵横穿越市镇中心,浒光运河贯穿镇域中部,构成东渚镇便捷的水陆交通框架。全镇东西长9.5公里,中心区域南北宽仅2.2公里,东西两端和南北宽分别为5.53公里和5.15公里,呈线板状,总面积为37.7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东渚镇地处长江下游,在苏州市西部。浙西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在境内出露,属太湖东岸丘陵高平原地区。镇区地域呈线板状,其东西两端南北辖地较宽,唯独镇区中心南北较狭,仅2.2公里。东部有阳山、蒸山(真山、贞山)、玉屏山(玉遮山)、乌龙山、凤凰山、锦锋山、小茅山、阳抱山、龙山等山脉,湖塘较少。镇西部有鲍家山、渚头山、馒头山、庄里山、屯山、黄区山、董家山、庙塘山、姚江山、青峰山、牛头山、桃仁山等小山,湖河池塘分布较多。境内丘陵山体较小,山顶呈浑圆状,山坡坡度较缓,在15~20°之间,坡脚为10~15°。坡形亦为上凹下凸,岩性及土壤性质与低山一致。土层除山体上部残积层略薄外,中下部残积层较厚,土壤肥沃,保水性好,林木生长条件略胜于低山。境内地势普遍平坦、偏高,平均高程在海拔3.3米左右,受洪涝威胁较小。域内除山上出露基岩外,广泛分布为第四系洪积、波积、冲积相地层地貌类型,属丘陵冲积平原。采矿、修路、建筑、兴修水利和围湖造田,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渚原有的地貌形态。

地质构造

东渚大地构造为由石炭纪早期境内海陆更替,沉积了海陆交互的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等(下统高骊山组),厚度大于72米,出露于东渚小茅山。二叠纪早二叠世晚期和晚二叠世早期,境内地壳强烈震荡,海侵、海退频繁,沉积一套含煤海陆交互相地层(下二叠统堰桥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煤层和泥岩,厚度大于540米。零星出露于境内凤凰山、玉屏山、阳山等地。二叠纪末到中生代三叠纪早、中期,再次遭受海侵,沉积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上二叠统长山组和三叠系中下统青龙群),厚度大于705米,岩性为灰岩、泥灰岩夹石膏等,出露于境内玉屏山、青山等地。三叠纪晚期,受印支造山运动影响,海水大规模东退,境内再次成陆,成为分布于全镇的山脉、高地,形成陆区地质历程。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形成断陷盆地,晚期沉积了湖盆相一三角洲相杂色泥岩,砾砂岩(上第三系),厚度为230~500米。东渚乡谢庄有次碱性橄榄玄武岩浆活动。东渚大地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一钱塘褶皱带,光福一倪芝圩逆掩断裂层。东渚短轴,轴向北东,轴部由茅山群组成,两翼地层倾角约20°。东部南阳山北坡被侏罗系上统火山岩覆盖,是一条规模较大,由北西向南东逆掩的低角度逆掩断层,附近有几十米至百余米厚的断层破碎带,构造角砾岩和正长斑岩,石英闪长岩相继沿此断层侵入,使该断层成为阳山高岭土矿的控制构造。西部为光福一倪芝圩逆掩断层,长约10公里,南段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10~15°;中段被闪长玢岩体侵位,北段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小于10°。泥盆系上盘叠覆于木渎向斜西北翼的石炭系,二叠系之上。断裂带20余米宽的断层角砾岩和矽卡岩化角砾岩,该断裂是多金属矿床的控矿构造。镇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层占有相当一部分,但形成时代较老,且前无活动迹象,基低地层稳定,地耐承受力一般在7~12吨/平方米左右。地震烈变属六度区,对地面建筑无影响。

气候

东渚地处中亚热带北缘,紧靠太湖,受太湖水体调节,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气候温和湿润,干湿冷暖,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昼长夜短,盛行东南风;冬季日短夜长,常刮西北风。全年雨量以夏季为最多,冬季最少,平均气温为16℃,平均日照数为2189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率为49%,平均降水量1117.9毫米,年平均气压为1016.2百帕,年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西南风最少,盛夏的西南风闷热,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

水文

东渚境内共有大小河流81条,总长度达100.97公里。骨干河道有浒光运河(东渚段)、渚镇河(又名长巷河)、东塘河、西塘河等4条,其次有溪桥港、石桥头河、龙塘港、九曲河、周家桥河、四角塘河、龙塘桥河。

低山 丘陵蕴藏着铁、铜、银、铅锌、石膏、明矾矿和中外闻名的高岭土矿和遍及全镇的石英砂矿等 矿产资源,矿藏品位较高,开发矿产资源是东渚的优势。

植物资源

银杏、雪松、马尾松、竹、五针松、黑松、香樟、白玉兰、广玉兰、杉木(水杉、杜杉)、杨梅、榆树、榉树、杨树、柳树、朴树、楝树、梨树、枣树、柿子树、石榴、梅树、桃树、梧桐树、黄杨树、冬青、野板栗、红枫、槐树、乌桕、青枫、羽毛枫、大叶黄杨、瓜子黄杨、海棠、红叶李、红花杞木、樱花、蔷薇、玫瑰、紫荆、文母、合欢、含笑、迎春、棕树、米叶冬青、野漆树、枸骨、凤仙花、雀梅藤、爬山虎、葡萄、仙人球、仙人掌、紫薇、八角金盘、常青藤、黄金条、黄地堂、满山红、杜鹃、茶花、乌饭树、茉莉、女贞、桂花、夹竹桃、臭梧桐、益母草、竹笋、一串红、半枝莲、枸杞、荷花、菊花。

水生资源

有青鱼、草鱼、鳜鱼、鲢鱼、鲤鱼、白鱼、鲫鱼、川鲦、塘鳢鱼、鲶鱼、鳊鱼、黑鱼、银鱼、棒花鱼、湖鲚、鳗鲡、黄鳝、泥鳅、青虾、白虾、龙虾、蟹、青蛙、田螺、螺蛳、河蚌、鳖(甲鱼)、乌龟等30余种。

人口

2000年30408人。

2017年37742人。

经济发展

2014年1-6月东渚实现公共财政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17.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62.45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6.22亿元,同比增长13.8%;新增注册内资20.07亿元,同比增长39.1%;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63亿元,同比增长20.5%。东渚镇实现公共财政收入0.4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5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0.98亿元,同比增长3.9%;新增注册内资0.41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0.8亿元,同比增长29%。

2015年1~9月,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 同比增长16.8%,完成年度目标的76.9%;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1.1亿元, 同比增长6.4%,完成年度目标的75.6%;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年度目标的75.0%;其中工业投入39.3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年度目标的75.5%。实现新增注册内资30.1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年度目标的81.4%;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8.8%。

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32亿元,财政收入4900万元。实现商业盈利9400万元。

东渚历来崇尚教育,清康熙年间,在集镇和居住较集中的村落就有私塾,教学生学文习字。并孕育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惠氏”祖孙三代文化名人。清末民初,新学兴起,创办了东渚初级小学堂。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公办学校一改旧貌,民办小学相继兴起,农民夜校成为扫盲、学习政治的场所。1958年9月,全镇有中学2所,其中1所为东渚农业中学,小学25所。至2000年末,全镇学校布局通过调整为1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4所完小,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1所,完小附设幼儿园4所,村级幼儿园6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均具备教育现代化设施,教师队伍稳定,1999年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的验收。

有苏州高博软件技术学院,苏州科技城高级中学,东渚中学,镇湖中学,新加波伊顿国际学校,东渚实验小学,东渚中心小学,东渚晨光小学,镇湖中学小学,东渚实验幼儿园,东渚中心幼儿园,镇湖附属幼儿园,以及在规划的苏州大学科技城校区。

卫生

新中国建立前,镇上有3名个体中医。境内时有疾病流行,民间靠吃猪头、斋菩萨等愚昧方式求神问医,百姓缺医少药,贫病交加,苦不堪言。建国后,按照“政府领导、集体经营、民主管理”的原则,组建联合诊所,并逐步合并、扩大、发展。至2000年末,有镇级卫生院1所,镇级卫生院下设阳山医疗点1个,村级合格卫生室23所。医疗制度日臻完善,先后实行公费医疗、合作医疗、大病风险医疗制度,群众医疗得到了保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99年通过了苏州市卫生镇的达标验收。2000年末,东渚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日益完善,形成了镇、村两级医疗保健网络。传染病、寄生虫病基本绝迹,疾病大大减少。群众健康意识增强,人均寿命普遍延长。

医院有高新区人民医院,附二医院分院,东渚人民医院等。

科技

科技人员结构 1990年全镇各类科技人员352人。2000年末增至566人。其中农林水利系统15人;镇村工业系统121人;教育系统255人;卫生系统108人;财经系统64人;从外地引进专业技术人员3人。学历结构 全镇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140人,占24.73%;中专学历141人,占24.91%;初高中文化285人,占50.35%。职称结构 至2000年末,全镇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职称共479人,占全镇科技人员总数84.62%。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25人;初级职称339人。

至2000年末,全镇有专业技术职 称479人,成为全镇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交通

东渚是苏州高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苏州绕城高速与230省道贯通南北,使东渚与长三角高速网实现了无缝衔接。东接苏州城区高架,西至太湖边宽131米太湖大道,横贯其中,建成道路120公里。浒光运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一小时内均可直抵东西北向的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光福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形成了发达的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规划中的地铁三号线起点就定在东渚龙景花园。

食俗 每日早、中、晚3餐。以大米为主食,兼用麦食,季节性地食用一些山芋、南瓜之类的杂粮。一般的是早餐粥、中餐饭、晚餐粥或饭不一。早餐粥中常加其他米面制品以耐饥,中间休息用米面制作的点心充饥。米制品有粽子、糕、团子、面衣、炒米粉;面制品有面条、饺子、馄饨、馒头、春卷等。

副食 其品种繁多,有荤素之分。荤食有禽畜肉类、蛋类、水产3大类,均有鲜吃、腌制、风干等多种吃法。素食有蔬菜、豆类、豆制品、面制品、菌、笋以及水生植物和瓜果等多种。通常以鲜食为主,其次是腌制、晒干后食用。素食除油炒外,常与肉蛋类合炒,有些还可作凉拌菜。

工艺

东渚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发源于此。缂丝、玉石雕刻、“苏作”红木制作(雕刻)、园林古建均独具匠心,蜚声海内外。传统产业人才辈出,已有50名民间艺人获得初、中级职称,5人获得高级职称,2人获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立了拥有198名会员的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双百工程”之一的“百匠街”,雕占55%、刺绣占15%、缂丝占15%、青铜器及雕刻占15%。

名优特产

太湖蟹,生长于太湖水域,亦称螃蟹,其背壳坚隆凹纹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脐,雄尖雌团,内有硬毛。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辨别太湖蟹可从“青壳、白肚、金爪、黄毛、体壮”这五个特征入手。

太湖白虾,白虾属淡水种其中一种,另一种为越南白虾。秀丽白虾,是太湖主要的经济虾类,每年产量占太湖虾类产量50%以上,它的分布遍及全湖,有两种生态群,一种生活在开敞水域的称为“湖白虾”,这种生态群的个体较大,有一定的集群性;另一种分布在沿湖岸一带,常和日本沼虾混杂在一起的称之为“蚕白虾”,个体较小。养殖技术类似于青虾,秀丽白虾是呼伦湖独特的优质水产品, 因甲壳薄而透明,以其洁白,微带蓝褐或红色点,死后体呈白色而得名。

太湖白鱼,学名翘嘴红鲌,又称翘白、白条等。分类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为中上层大太湖白鱼型广温性淡水经济鱼类。野生鲌以肉食性为主,其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鲜食或腌制均可,为大众所喜爱,与银鱼、白虾并称“太湖三自”而名闻天下。

参考来源

  1. 东渚镇,360l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