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莞市凤岗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岗镇是广东省东莞市下辖镇,地处东莞市东南端,东、南、西三面紧邻深圳龙岗横岗平湖观澜,曾获“中国客家山歌之乡”“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称号。

凤岗镇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属亚热带与热带过渡海洋性季风气候,其境内拥有雁湖公园、凤晖园等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东莞凤岗镇,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建凤岗新圩,后更名为凤岗镇。

民国期间的凤岗辖属区域有103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有部分村庄划入宝安县的平湖镇、观澜镇以及相邻的塘厦镇与清溪镇两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凤岗镇下辖11个村:雁田、官井头、油甘埔、凤德岭、塘沥、黄洞、竹塘、竹尾田、三联、五联、天堂围,1个社区:凤岗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凤岗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东南部,东南西三面与惠阳、宝安(现为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接壤,北面与该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现凤岗辖区面积为82.43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由海相碳盐岩构造,灰黑色、红色、白色等多种石灰岩组成。岩层厚度400米左右,表土厚度10多米。属赤红壤地区。凤岗属丘陵山区,山岭连绵,东北面地形较高,西南面较低,超过海拔200米高的山岭有七座,其中位于黄洞村的松托窝山海拔265.6米,是凤岗最高山岭。流经凤岗主要河流石马河,古称九江水,属珠江的支流东江流域。源头在雁田长表,后流经全镇八个行政村,由竹尾田出境,进入塘厦镇。

气候特征

凤岗面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与热带过渡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差振幅小,季候风明显等特点。常年气温在25-28℃,最高温度34-35℃,最低温3-4℃左右。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12.4℃),最热为8月(月平均气温29℃)常年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1]

自然资源

凤岗镇植被为亚热带季候常绿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果树方面主要以荔枝、芒果、龙眼为主,有少量香蕉。全镇矿产资源少,有零星矿藏但缺乏开采价值。全镇山(地)林面积5万9千多亩,可耕地面积2万3千多亩。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凤岗镇户籍总人口为24083人,全镇总居住人口为353810人。以汉族为主。

2017年,凤岗户籍人口2.9万多人,常住人口35万多人。还有3万多名华侨分布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320122人。

经济

综述

2014年,凤岗镇经济总量为195.3亿元,较2013年增长19.82%。

2015年,凤岗镇共有8个市重大建设项目,涉及总投资额200多亿元,建成投产后预计年总产值400多亿元,年纳税总额30多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16亿元,1—10月已完成投资14.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2.5%。其中,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试产,4个已动工,2个将于年底前动工,预计8个市重大项目年底前可全部投产或动工建设。

2015年1月至9月,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55.5亿元,增长12.1%,增速排名东莞市第一,预计经济总量将超过200亿。

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241.7亿元,增长8.5%;各项税收总额50.3亿元,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亿元,与2015年同期基本持平;规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78亿元、52.8亿元,分别增长14.6%、9%;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71.3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10.6%。

凤岗是外商集中的产业重镇。凤岗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商贸富镇”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三重”建设,有米亚、康佳、信浓、三和盛、阳华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50多家,都市丽人、雅路家纺、联泰、达利盛等规模制衣企业近20家,延锋彼欧、伟世通、江森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3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衣、汽车零部件、塑胶五金等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镇有外资企业550多家(港资企业460多家,台资企业56家,日资企业10家)、民营企业6100多家、个体商户1300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规上企业71家,纳税超亿元企业4家。2012年以来,还成功引进了包括中集集团、华润万家、天安数码城、深交所南方信息技术中心、延锋汽车零部件、力辉马达、米亚科技、都市丽人物流园、金银珠宝中心等10多个市重大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年产值超过400亿元,每年可创造税收30亿元以上。

第一产业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凤岗的农业生产总收入,在1000万上下徘徊,地方可支配的财政不足200万元,全镇人民年分配收入在200元左右。到了21世纪初,凤岗人年平均分配收入已达7700元,增长9.7%。2001年,农业总产值10228万元。到2005年底,年人分配收入已超万元。比20世纪70年代前提高了50倍以上。

第二产业

2001年,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21.2%。

到2005年底止,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3.7亿元。实现各项税收总额5.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7.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50.8亿元;村组两级纯收入达3.6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23.3%。凤岗镇规模以上企业140家,2013年预计增加40家。

2015年1月至9月,凤岗镇第二产业增长12.8%。

第三产业

2005年,凤岗镇着力于商贸流通,实施建设“商贸凤岗”工程,完成中心渠道密封改造及园林景观工程;正式启动“一河两岸”整治工程,建设河滨公园;同时,对一河两岸进行商业开发,美化全镇环境。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园龙山公园第一期工程及一批房地产项目相继竣工。

2015年1月至9月,凤岗镇第三产业增长11.3%。[2]

交通

在交通对接方面,凤岗已有龙平路、凤观路、凤平路、东深路、东深二路、龙凤大道、博深高速等近10条道路与深圳互通,来往龙岗、凤岗两地的公交专线有1条,通过龙平路途经凤岗的深圳公交线路有3条150多辆车(不包括班线和跨境线路)。

“三纵四横”交通网络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到2005年底止,新建了康佳路、碧湖大道、东深二路、凤平路延长线、凤清路延长线、凤观路延长线、兴贸路和凤怡北路等8条道路,累计20多公里。东深路永盛大街凤平路凤清路凤观路三联路政通路同富路昌盛路等10条道路总长18公里道路升级改造完成。设在沙岭的汽车总站,已辐射到周边的县、市、省的多区域,汽车日流量已超过2000辆次。

2014年,凤岗附近共规划设置6个出入口可上下高速,分别是博深高速的官井头、杨岗、凤岗出入口,深圳外环高速桥陇出入口,从莞高速塘厦出入口、清平高速金龙出入口,其中有的将于2014年上半年将建成通车,有的则是 在2015年通车。

地铁方面,深圳10号线(连接福田、龙岗)未来将穿越东莞凤岗镇线站。深圳地铁16号线将从凤岗穿过,届时凤岗辖区内将开设3个地铁站。

社会事业

教育

民国期间,有多所书院和书塾改为小学。新中国建立初期,有小学26所,在校学生近二千人。

1957,凤岗办了第一所华侨中学。1994年创办了一所民办中学长。2003年办了一所成年人职业中学。

2005年底,全镇有公办小学(调整合并)6所,民办小学16所。

2014年,凤岗镇投入了包含基建经费在内的正常性教育经费2亿多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约23%,比2013年度增长了1.93%。

2016年,新建包括华侨中学、华侨医院、成人技术学校、中心幼儿园等重点工程一大批。

医疗

全镇有一所综合性医院——华侨医院。凤岗在全镇11个村设立了卫生站,比较偏远的村民小组和规模较大的工业区设立了卫生室。比较偏远的村民小组和规模较大的工业区设立了卫生室。

2000年末医疗卫生行业有职工437人,比1996年增加16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0人;中级职称以上的卫技人员4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2人。

文化

1997年兴建了文化中心,1999年兴建文化广场。其中文化中心位于镇内中心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内设影剧院、录像放映厅、书画展览厅、图书馆、健身室、老人活动中心、歌舞厅、舞蹈排练室等娱乐设施,开设文艺宣传橱窗6个。主办出版内部刊物《侨乡之声》,对开四版,每月一期。成立了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文学协会、摄影协会、象棋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等7个业余文化群众组织。开展“三个一”工程活动,即每个村建一个图书室或娱乐室,每一个村民小组建一个篮球场,每一个家庭订一份报纸或杂志。

凤岗是中国客侨文化名镇。凤岗大部分本地人为客家人,从清朝中期开始,凤岗就有客家人远渡重洋到南洋、拉丁美洲和欧洲等地发展。2009年,凤岗镇整合本地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资源,在全国首倡“客侨文化”品牌,举办了中国客侨文化论坛、客侨文化节,成功创建“中国客家山歌之乡”,并启动创建“全国客侨文化名镇”。凤岗镇以客侨文化为特色,以第一位全国象棋冠军杨官璘出生地为效应,连续举办六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成功申报“全国象棋之乡”。凤岗镇还以国家级4A景区龙凤山庄影视度假村为依托,大力发展婚庆文化产业,年产值逾3000万元。

科技

1996-2000年,规划建设了30万平方米的龙跃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了共50个高新技术企业。农业实行科技兴农,推广和引进良种良法。1996-2000年,共推广种植优质荔枝、龙眼品种8000多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镇政府构建了局域网,并通过市府局域网上国际互联网,各单位和部门与市对应单位和部门联网,村组实行会计电算化。2000年末全镇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500人,主要分布在工业、医学、教育等战线。镇成立科学技术协会、荔枝协会,凤岗医院也成立了医学会。

环境

凤岗全镇建成凤岗人民公园、南门山森林公园、雁湖公园、龙凤山庄等大型休闲公园,并配套建设雁田、虾公潭和竹塘三大污水处理厂。

历史文化

本土方言

凤岗是中国客侨文化名镇,凤岗大部分本地人为客家人,本地居民主要讲客家方言。

客侨文化

凤岗镇有侨乡之称,众多华人华侨分布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是东莞市重点侨乡之一。在清朝前期,以农耕为主的凤岗客家人到异国他乡谋生者不多。也未有“华侨”,港澳同胞的谓称。据凤德岭的狮石厦黄氏族谱记载,在清朝乾隆期间,黄氏先祖黄振鹏外出南洋谋生。开了凤岗地区向外移民的先例。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公开招聘大量的廉价的中国劳工,其实质是贩卖中国劳工。在战乱、饥荒、疾患和贫困线上挣扎的凤岗客家人,为了生活的出路,许多人便成了“契约华工”被贩卖的“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凤岗的“契约华工”前期多数被贩运到东南亚的马来亚等国,开采矿山,开垦殖橡胶种林等劳役工作;第二期的“契约华工”多被贩运到南美洲的苏里南、牙买加等地。这些人后来被人们称谓为华侨。多位华侨常常回国寻根问祖。

民风民俗

凤岗镇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乡镇,户籍人口2万余人,有3万多华侨分布在36个国家。同时,凤岗也是一个史久源长的客家文化之乡,凤岗碉楼、客家排屋、客家山歌、客家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客家风俗。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在凤岗众多的酒店、歌厅中,都能在点歌系统中找到客家山歌的名字。凤岗镇还由政府出资开 山歌培训班,帮助人们进行山歌创作 、交流、比赛等活动,并提供专用场地。

凤岗的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客家麒麟舞、客家婚俗,客家美食常常成 为各地众多摄影爱好者的聚焦点。近日,东莞市首个以麒麟舞创作活动为 主题的基地正式落户凤岗,标志着客家麒麟舞这项优秀客家传统民间艺术 将在凤岗拥有专门的创作之“家”度,并将得以发扬光大。

旅游景点

凤岗著名客侨文化景点有:油甘埔江屋、纂香书室、黄洞观合楼、回龙庵碑文、凤岗历史博物馆和杨官璘象棋广场。此外还有“回龙庵”、“纂香书室”、“兴贤文社”、“洪全福故居”及“杨官璘故居”、“排屋楼”等历史文化古迹。

碉堡式炮楼


在凤岗镇内有两种有别于一般客家地区的建筑———排屋和碉楼。镇上现存的120座碉楼。建筑风格形式各异,在全国实属罕见。凤岗排屋是客家建筑继土楼、围屋之后的第三种建筑形态,体现了滨海客家文化特色。而碉楼和开平碉楼有相似之处,是客家文化进入新阶段的标记。

洪全福故居

洪全福,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族侄子,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暴发后,

跟随洪秀全挥师北上,晋封左天将,瑛王。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逃匿到凤岗镇洪屋围村购置田地,成家立室。

纂香书室

“纂香书室”建成于清代乾隆后期,一七九零年应凤岗上村知名乡绅张时行的邀请,宋湘(岭南四大才子之一)到上村任教,并亲笔写了“篡香书室”的墨迹,这是尚存为数不多的清代书室旧址,属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

江屋村建筑群

凤岗油甘埔江屋村,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建筑设计整齐划一,规范形状似“非”字形。屋外室内都装饰许多山水、花鸟画及书法,正门和屋顶都装饰了浮雕及花纹图案,集中国古典画、书法、浮雕于一体,全村像个大型的艺术展览馆。

凤岗文化活动中心

总投资四千多万元,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的凤岗文化活动中心于

1998年落成,内设:影剧院、书城、投影场、书画展览厅、老年人活动室、舞蹈培训室,还有凤岗广播电视中心等。

凤晖园

凤晖园是凤岗镇第一个人民公园,建在热闹繁华的镇中心,占地面积约二万平方米,里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绿树红花。

雁湖公园

风景秀丽,独具特色的雁湖公园位于雁田村西部的凤凰山下,于1995年动工兴建,1997年完成第一期园林工程,1998年又开始向凤凰山上扩建第二期工程,将山上山下连成一体,整个工程投资二千多万元,占地三千亩,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村一级大型公园。

凤岗历史博物馆

凤岗历史博物馆位于凤岗镇圆龙山公园山顶,建于2006年,2007年11月开馆。凤岗历史博物馆馆内设有“凤岗源流”、“民俗文化”、“对敌斗争”、“今日凤岗”四个展室,是凤岗历史文化的收藏,是凤岗新时期的文化展示。

黄洞观合楼

观合楼,是凤岗最具代表性的碉楼,位于凤岗镇黄洞榕树厦村,1927年由华侨蔡观合所建。观合楼楼高八层约24米,占地43.5平方米,楼体巍峨挺拔,气势宏伟,楼顶有壁画浮雕,美轮美奂,底层与其他房屋相连,构成一个整体,观合楼在屋群当中,如同巨人,傲视四方,镇守家园。

回龙庵碑文

回龙庵建于元末明初,位于黄洞村庵下岭南面,建筑面积199.2平方米。此庵坐北向南,背靠庵下岭,是一座三间二进的青砖绿瓦的砖木建筑物。采用陶塑、木刻、浮雕等工艺装修,室内雕梁画栋。回龙庵内现保存有兴贤文社碑、建立庆茹书室碑记、建立连茹书室碑等碑文,记载了凤岗先人的文化活动及社会发展历史。

杨官璘象棋广场

杨官璘象棋广场位于凤岗镇体育馆旁边,是为纪念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杨官璘而专门建造的。杨官璘象棋广场,是凤岗文化名人的展示,是文化凤岗的宣传窗口。杨官璘,凤岗镇塘沥村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象棋冠军,先后获得四届全国冠军,退役后从事象棋研究和授棋工作,培育出了吕钦、许银川等大师级棋手,是中国象棋宗师级人物。

相关视频

凤岗镇宣传片---居委会制2016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11日,凤岗镇入选“2018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