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严意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严意娜

严意娜,女,汉族,1984年2月生,中共党员,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业务发展经理,2004年6月入党,大学文化。严意娜于2009年10月到甘肃省定西市宏伟乡贾家屲小学支教,期间募集了4000公斤衣物和学习用品,帮助100多名贫困学生与爱心市民结对,筹资130万元建造“爱心桥”,被亲切地称为“造桥女孩”。

2018年6月,当选为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基本内容

中文名:严意娜

出生日期:1984年2月

民 族:汉族

人物简介

严意娜,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现任宁波国家高新区凌云产业园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业务发展经理,1984年2月出生,2006年6月参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10月,受公司派遣,远赴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屲小学支教,支教期间,她以一颗炽热的爱心奉献给了甘肃孩子,诠释了一诺千金的真谛,谱写了一曲西部长歌。

严意娜同志爱岗敬业,在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发起了爱心接力活动,积极筹款造桥、捐物帮困、结对帮扶。严意娜同志的爱心行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受到了省市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还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严意娜同志的爱心行动,展示了一名年轻共产党员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的先进性本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任免信息

2018年6月,严意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6月,严意娜当选为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个人荣誉

2010年1月,严意娜当选“浙江骄傲” 。

2011年3月3日,严意娜荣获“宁波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1年3月4日,严意娜和陈玄光共同当选宁波志愿者形象大使。   

同时,她还是鄞州“V风·阿拉新生活”行动代言人,倡导文明出行。   

2011年4月荣获2011年“浙江杰出青年”称号。

曾被评为“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省杰出志愿者。严意娜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主要事迹

2009年1月,继援建甘肃省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屲小学校舍后,严意娜所在的公司发起了“青春无悔,加入支教”的义务支教活动。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严意娜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并最终成为公司第四批奔赴贾家屲小学的支教老师。2009年秋末,严意娜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陌生黄土高原的征程,时间为3个月。

在辗转到达贾家屲的时候,严意娜被当地的环境震撼了。陇西县宏伟乡,甘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素以苦甲天下闻名。宁波与贾家屲村,相距大约2500公里,一般要花2天时间才能到达。她是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爱岭村人,那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高山村,严意娜小时候的生活也经历过艰难波折。在申请支教的时候从公司的“关爱教育委员会”处也得到过关于当地环境的一些考察资料,加上之前3批支教老师不定期传回来的支教日记,严意娜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工作条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当真正踏上这片贫瘠土地的时候,西北萧瑟的冬天,满眼一望无际、满眼不绝的黄土、以及恶劣的气候,还是远远超出她的预期。惊愕过后,严意娜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凭借毅力与坚韧,严意娜很快便全身心投入了支教事业,因为她深知,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多,3个月,她要为孩子们尽量多做点事情。

严意娜负责教贾家屲小学所有的英语课以及音乐、美术等副课,一周课时20多节。她教得用心,孩子们学得开心,成绩提高很快。“这里的孩子和家长给了我很多触动,那是苍茫的黄土高原培育出来的纯洁与坚强。他们活得简单而真实,但比我们更懂得生活的真谛。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张永远微笑的脸……”

2009年12月5日,宁波东方论坛的“东论?爱心联盟”专版里,严意娜用“cheese窝窝头”的网名以《在黄土高原的支教生活》为题发帖,充满感情地图文并茂地描述了自己在贾家屲这个宁波人当时还完全陌生的地方所遇到的人与事,向家乡人发出了给孩子们添置学习生活用品的请求。日记长达3000字,平实的记录,打动了众多网友。到次日晚上,帖子的点击量就已超过1万次,回复达到100多条。没有让千里之外的孩子们失望,宁波民间公益组织“爱心同盟”、“分享爱心俱乐部”等组织发起了针对甘肃孩子的捐赠活动。宁波市民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幼儿,纷纷捐助爱心衣物和文具。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到衣裤、鞋袜、帽子、围巾和学习用品1万余件,用大编织袋整整装了109箱(袋)、4000多公斤。同月19日,这批爱心物资运抵陇西,一起抵达的还有无数宁波市民的关心与鼓励。21日下午,总计1万多件衣物和1000多件学习用品,发给辖区内15所学校的1000多名孩子。

2010年1月,严意娜甘肃支教归来,带回了一批贫困孩子的名单。这些孩子家境非常贫困,但品学兼优,来自陇西县宏伟乡15所中小学。除9名学生由严意娜同学、朋友结对外,通过媒体的公布,2天之内,其他60多名学生均找到宁波爱心市民结对。此后严意娜再次牵线,又一批贫困学生与宁波爱心市民结对,更多的陇西孩子沐浴到了爱的阳光。“我祝贺他们,因为他们是千千万万西北贫困孩子中最为幸运的一批,我希望孩子们能秉承父辈们的简单和敦厚,带着那份天真和快乐,以一颗感恩的心,用不懈努力的学习和对生活的热爱来回报这些好心人的关爱。”

回到宁波后,始终牵挂贾家屲的严意娜总想再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她想到的,是贾家屲村去相邻的权家湾乡槐树岔村路上那一条当地人称为华尖河的大沟。百米深的大沟成V字形,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壁,要跨过去,就要先下后上,偏偏山路又是直上直下,几乎成俯冲的角度,寸草不生的黄土地上没有任何的攀附植被。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要沿着山壁走到河底,趟过谷底的河流,再从谷底沿着另一边的山壁爬到山上来。严意娜前前后后有6次“翻越”华尖河的经历,如果没有孩子们的帮助,她只怕一次都走不过这条沟。

如果河上有一座桥……严意娜肯定不是第一个有这个愿望的人,但却是第一个敢于将这个梦想付诸实施的人。当地的一名工程队负责人在听说严意娜有造桥的想法后给了她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和预算,说在那里造桥大约需要57万元。不久,严意娜怀揣着这个造桥愿望回到宁波,57万元成了她的“目标”。

此时的宁波人已经很熟悉那个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贾家屲了,很快,为了一个几代人的梦想,各行各业的宁波人以各种方式提供了最大的支持。从募集到几万元,再到突然收到一笔50万元的无名爱心捐款,尽管中间出现过波折,但结果还是让严意娜感到振奋。但当她和宁波、兰州的几名桥梁专家再次来到华尖河现场,得到的结论却是:“这桥没有百万元建不起来,工程难度也相当大。”“严老师!你胆子真是太大了,居然敢想在这里造桥!”面对否定、质疑,严意娜蹲在河坡边上,望着深深的谷底,画面定格在那一瞬间——一个当地的老汉和一个年轻姑娘的背影。

关键时候不气馁。连绵的黄土群山,贫瘠的土地,简陋的村落,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们,让她一直无法释怀的孩子们,此时此刻又成了支撑她精神的动力。

反复研讨、反复沟通,严意娜的执着终于得到了回报:6月底,设计图和初步预算出来了;7月底,最终施工图出来了。虽然比最初的57万元预算多了50多万,但严意娜的坚持感动了宁波这座爱心城市,越来越多的支持汇成了洪流,而华尖河两岸的村民们自听说这个消息之后除了满心的期待也在琢磨着能帮严意娜做点什么。

“严老师,有需要我们做的尽管说!”,“严老师,等桥开始造了,我爸爸说要来帮忙,不收工钱!”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天真的眼神,更是坚定了严意娜的信念。8月15日,当严意娜一行人再次到达贾家屲的时候,通往华尖河的路边庄稼已经被村民们提早都拔了。当地宏伟乡的李书记告诉大家“因为修桥要通路,征用了村民数亩庄稼地,一听说严老师这次来是要开工了,村民们都很自觉地无偿响应。”就是宁波和陇西人民共同的关注和期盼,最终促成了华尖河上那一座兼顾蓄水与通行的桥坝的建成。桥总长520米,其中桥坝长117米,坝面宽6.5米,坝体最高处达25米。2010年12月8日,严意娜与贾家屲的乡亲孩子们站在正式通车的桥坝上,发自内心的欢愉与泪水感动了每一个人。这不仅仅是一座跨越华尖河的便民桥,更是一座跨越数千公里、连接甘肃陇西与浙东宁波的爱心桥。

离开繁华都市,不远千里来到黄土高坡,严意娜在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为闭塞的山村带来山外的信息。[1]她支教3个月、募集4000公斤爱心物资、帮助结对助学100多名、募集钱款造一座爱心桥的事迹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全国、省、市和区级新闻媒体都广泛报道,其中《朝闻天下》、《共同关注》、《东方时空》等栏目陆续播发新闻20多条,凤凰卫视做了人物专访,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也做了连续报道。严意娜怀着满腔热情,激荡着拳拳爱心,一次次走进贫困山区,谱写了一曲感人的青春之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