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丫角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丫角山
来自360的图片
丫角山

中文名称 :丫角山

地理位置 :山西省偏关县

现 称 :柏杨岭

丫角山,山名,现废而不用。丫角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偏关县的柏杨岭 。[1]

地理位置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长城由口子上分为三道,似三角形外延。最西道长城抵野羊洼交于主长城;中路和东路城墙各在白羊岭山东、西两而交于主长城。这些长城全为黄土夯筑。虽残破,但墙体尚连贯,远看十分壮观。

自然景观

偏关县水泉营东到柏杨岭村的34里长城,自西向东蜿蜒于陡峻的山脊之上。山北,是深深的水泉河谷。这山和沟并行着,延伸到清水河原北堡乡境内。在南山柏杨岭村正北沟中,是清水河县口子上村。柏杨岭村西10里,是偏关野羊洼村。大地在这方圆十多里的范围内玩了点花样,河沟向北偏移,南山似有不舍,支出几条小石岭扑下沟谷,使得野羊洼、柏杨岭一带北山坡的地形非常复杂。更要命的是,在柏杨岭村东,东西向的长城猛然转向,形成一个尖锐的大角,然后沿一条东南一北西走向的山岭冲向沟谷。而在野羊洼、柏杨岭村西,也有两条分支长城,分别骑着一条山岭北下沟谷,形成东、中、西三路长城下深沟的奇观丫角山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东。为大同镇与山西镇长城分界。 丫角山长城由口子上分为三道,似三角形外延。最西道长城抵野羊窊交于主长城;中路和东路城墙各在白羊岭山东、西两面交于主长城。这些长城全为黄土夯筑。虽残破,但墙体尚连贯,远看十分壮观。

历史

据《三云筹俎考》载:"将军会堡西至丫角山十里。"将军会堡西临内蒙边界,由亥子峁村西北出界进入内蒙古清水河县泉子沟村界。主体边墙向西十里为清水河县北堡口子上,向西经北堡转西南二十余里,出内蒙界入山西偏关县水泉营。说明此段长城为山西镇所辖。有长城学者考察记载,在口子上东山上有一块长1.2米,寓O. 63米,厚o.14米的石碑,碑体完整,除中间有些字尚可辨外,多已风化。碑头文字为:"仙西路地方参将口都指挥佥事郭汾管丫角起东西两路边界"。并署有:"万历贰拾柒年陆月吉日立"。碑中陈列的一些建筑物名称尚可辨清的有:腹外接火墩,沿边墩台,将台,敌台,暗门,水门,水口,大边墩台,外边墩台,外边加道墩台,腹里接火墩台等。丫角山是大同镇与山西镇交界,为长城的重要交汇点,其中边墩一座,火路墩七座,为山西镇与大同镇共守。此处筑有的三道城墙:一路是将军会堡西至丫角山的十里边墙;一路向西沿清水河县、偏关县界抵黄河老牛湾;一路向南进入偏关县境经由老营而去外三关。完全处于清水河县所辖境内的这三道长城,是明长城主体在内蒙古境内的唯一部分。[2]

丫角山长城

偏关境内的丫角山为明代九镇长城中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界处,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这个地方在偏关不叫丫角山,称柏杨岭山,主峰海拔1832.3米,为那一带的最高山。丫角山几道长城跨山而过,织成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处非常壮观的长城景观。丫角山的路非常难走,前几年曾去了一趟,山路坑坑洼洼,蒿草及腰,到处是沟豁,车行半路,实在无法上去,只好打道回府。这次上山,道路十分平坦,惊叹细问,方知前几天有位省领导要去看长城,县里紧急修路,所以我们这次是沾光了。穿过教儿埝,来到一个叫野羊洼的村子,村子坐落在山坡山,山坡上嵌着一排排窑洞,院子大都没有院墙,最多用石头垒一道半人高的围墙,但清一色的没有院门。村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在一间窑洞里,终于找到了两位老人,老人说再往前就没有村户了,他热情的领我们到村口,指引前往柏杨岭的道路。前行不久,大名鼎鼎的九窑十八洞出现在眼前。这是在两山连接的山洼处,巍然挺立着一座砖石结构的空心敌楼。它建于万历二十六年,九窑十八洞是长城上设置功能最全的军事堡垒,既是戎边将士的住所和武器库,又是阻挡和打击敌人的军事阵地。九窑十八洞是大回廊结构建筑,东西北三面墙上各有四个箭窗,南墙有两个箭窗,敌楼和许许多多长城线上的敌楼一样,上砖下石,现残高10米。石址墙4米,全部用长、宽、高相同的块石垒砌而成,敌楼顺着山势像一幅画卷一样铺在山坡上,守护着跟前的长城。站在九窑十八洞往丫角山望去,只见以长城为中轴,丫角山是一小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显得很特别,猜不透是后人的杰作,还先人在里面设满了陷阱。艰难登上丫角山的墩台,墩本身虽然坍塌成一个大土堆,但墩顶为丫角山最高点。墩北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荒草没膝,周边有夯土墙残留,这个方形小堡就是柏杨岭旧堡。站在口子上东北山顶的丫角墩旁向南眺望,东来大同方向的长城从丫角墩脚下向南延伸,三道长城形似鹰爪形。一道是将军会堡西至丫角山的十里边墙;一道向西沿清水河县、偏关县界抵黄河老牛湾;一道向南进入偏关县境内,由老营而去外三关。丫角山山险坡陡,出塞却为平缓之地,这里始终是明朝北部边防的重要隘口。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俺答率部从丫角山攻入内地。四十四年(1556)秋,又由此攻入直袭老营城。因此,在丫角山上下明朝层层设防,构筑边墙七重之多。时间的流逝,饱经历史沧桑的长城蜿蜒曲折,在崇山峻岭之中巍峨雄立,破烂不堪却惊奇一方,威武耸立显得更加蔚为壮观,烽烟,城墙,号角,都已成为这里的忆忆。这是一段历经岁月的洗礼变得残破而荒芜的长城,这是未经后人修整雕琢的长城,我静静地观望着,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自豪和骄傲,这些残破的城墙,体现着几百年前它们雄壮的气势,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回味出这无穷的豪迈和壮观。

相关视频

丫角山绿松石欣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