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东地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东地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中东

别名: 中东地区

所属地区: 亚洲、非洲

著名景点: 耶路撒冷、麦加等

包含国家: 伊朗、埃及、也门、伊拉克等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

中东(英语:Middle East)又称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指西亚北非的部分地区,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与非洲埃及,约23个国家(含巴勒斯坦),1500余万平方千米,4.9亿人口。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该地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了大西洋印度洋,中东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为争夺宝贵的淡水资源和石油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常年局势动荡。[1]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米特人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实玛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阿拉伯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穆罕默德创教初期,犹太人和基督徒对他采取敌视态度。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不断增加,阿拉伯骑兵也开始对外扩张。7世纪时伊斯兰教分裂。拥戴穆罕默德后裔的人和接受哈里发代表真主的人逐渐形成"什叶派"和"逊尼派"。

近代时期

18世纪末,随着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基督教世界)也开始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属地,建立殖民地。

19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在各类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中(主要是帝国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与掠夺,即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化与半殖民化),逐渐引发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革命运动。

不断冲突

二战后,在英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情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2)号决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英国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委任统治结束后2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镇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10分钟后,美国承认以色列国。12小时后,阿拉伯联军进攻以色列。3天后,苏联承认以色列国。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非正式的战争开始。1949年2至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伊拉克未与以色列签订)。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战争最后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损失惨重。1970年8月最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中东(英语:Middle East)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在地理上,中东的范围包括西亚地区(除阿富汗),并包含部分北非地区,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中东"是欧美人使用的一个地理术 语。"中东"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但一般泛指西亚地区,约17个国家。传统上的"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土耳其。其中,除以色列和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而在这些中东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伊朗为非阿拉伯国家。

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1.中东不包括阿富汗。 2.中东包括非洲北部国家埃及。3.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色雷斯)。中东是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位于"五海三洲两洋"之地的中东,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接西方和东方的要道,也是欧洲经北非到西亚的枢纽和咽喉。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逐鹿、兵家必争之地。

地形地貌

中东地区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边缘有较高的山岭耸立。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它们分别是古代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的摇篮。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狭窄平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还有一个由于断裂陷落而成的死海。死海湖面海拔为﹣415米,是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气候环境

中东地区气候干燥,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本区大部分地区地处北纬20°至30°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气温炎热。这里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和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东北信风的控制,所以干旱少雨。同时本区闭塞的高原地形,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更加剧了本地区的干旱,所以才形成了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的特点。

历史文化

中东以阿拉伯菜为代表,扩散到了其他的国家去,所以从整个中东地区来看,菜的味道都十分相似,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不会出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菜式。比较有名的菜式有油浸秋葵、油浸青豆、油浸番茄欧洲节瓜等,从菜式上不难看出,中东人喜欢用橄榄油来烹调食物。 因为黎巴嫩菜崇尚天然和健康,所以,中东人在菜式里不仅用大量的橄榄油,同时还会用新鲜的柠檬汁和大蒜作为调味,几乎所有菜都是以此作为基底进行烹饪的。在烹调方法的选择上,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都喜欢用无烟烧烤的方式进行烹调,他们认为这样子既能吃出肉的香味,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分的污染。 中东口袋面包是中东特色食物,受地域影响食材上结合了东西方的米面文化,加上当地独特的大饼,在主食的选择上更为多元一些,而且所有中东饮食都离不开米类、麦类、豆类和羊肉。据了解,麦类的生长源于中东,最常用于制作面包,如阿拉伯口袋面包等,还有阿拉伯人餐桌上常见的大饼。 中东酱料式冷菜是中东特有的食物,第一次见到时让人以为是豆腐脑一类的食物,然而浅尝一口却充满无限的惊喜。用鹰嘴豆做成的豆蓉,加上芝麻糊、盐和柠檬汁等调味,滴上新鲜的橄榄油,搅拌均与,看似样貌平平,却让人回味无穷,口留余香。在中东,人们还喜欢用开心果来作为甜品的配料之一,开心果味做成的冰淇淋,开心果搭配的各种甜点等,随处可见开心果的踪影。

动荡原因

文化差异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兰国家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国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坦、马来西亚这样的其他民族国家。

其民族分别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图人、马来人。

阿拉伯国家是以阿拉伯族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称,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为主,但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

内部矛盾

埃及军人纳赛尔、萨达特打响了伊斯兰革命复兴运动的第一炮。在二战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接着一大批宗教领袖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政权,实行"伊斯兰革命",恢复神权统治。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实的政治目标,即脱离西方或苏联的政治与经济控制,期望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改变王室政体,建立共和国;梦想组建新的阿拉伯联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国的梦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共同在军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并不团结:首先,各个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派别(很多国家内部也有派别之争,导致政局动荡),教派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伊斯兰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国家与非阿拉伯民族国家之分,从历史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视与偏见,由于宿怨,在产生矛盾时极易发生冲突;第三,在各个国家争取独立时,由于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一些国家、民族进行拆分,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以科威特历来为伊拉克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国不断为领土、种族等发生矛盾;第四,在伊斯兰教复兴于现代的道路中,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占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主导思想,但是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国家政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坚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消灭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制约。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国家的控制、内部种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分为亲西派与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订戴维营协议遭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叙利亚却与以色列政治立场完全不同,坚决与以色列对立。)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同时成立"巴勒斯坦解放军"。它是一个不具备国境,实质是政府形态的政治实体的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温和派成为巴解组织的执政党,虽然一开始与以色列有军事冲突,但后来转变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以色列谈判。随着21世纪初巴以冲突加剧,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继承人阿巴斯继续坚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改选之后败给激进派"哈马斯"(在欧洲一直被视为恐怖组织)领导人哈尼亚。原本自从阿拉法特后期,巴以逐渐进入磕磕绊绊的和平时期,但是巴方这一政治剧变又为未来蒙上阴影。

所以不论从以色列方面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内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西方介入

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由马丁·路德发起的16世纪基督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教会分裂出新教。基督新教的改革运动同时,也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间,新教强调通过深入教徒的现世生活去请求上帝的救赎。新教这种对世俗行为的鼓励,使得人们在追求商业利润时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业资本主义的各个运行领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后依据。

在一战中,西方国家本身是与阿拉伯诸国结盟以对抗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但二战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复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对抗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度调高国际油价。中东阿拉伯人的建国理想(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初,阿拉伯人试图摆脱土耳其人统治,在大叙利亚建立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视为一个整体)。但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将叙利亚分割成四个区域。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建国,彻底粉碎了他们的梦想。同时,伊斯兰社会不断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蚀,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宽容、自立、科学、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价值体系缓慢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二战后,英国先是镇压中东犹太复国主义,改变殖民地政策后,又挑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领土与宗教冲突,之后表面上抽身而退,将问题交给当时西方控制的联合国,暗中关注局面。而美国继英国之后开始支持以色列,总统杜鲁门向英国施加压力,率先收留犹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数次中东战争中,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给以色列大批军械武器和装备。若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国并得以大规模发展。

总体来说,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要点是:改造伊斯兰社会(镇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控制石油资源;调节巴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