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增加 22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 [[ 英国 ]] 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 [[ 中国共产党 ]] 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 [[ 昆仑山 ]] 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 [[ 毛泽东 ]] 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中印边界现状==
764
次編輯